当前位置:首页
中法建交60周年活动预告 | 超越界限的遗产: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中法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学术研讨会
作者:WHITRAP  发表时间:2024-05-11  阅读次数:171
111

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系列活动

2024中法文化旅游年系列活动

超越界限的遗产: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

中法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学术研讨会

中法建筑与城乡遗产保护合作25周年展览开幕式


主办单位


同济大学


承办单位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分中心)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法国建筑与遗产之城


协办单位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市规划学刊》

《建筑遗产》

Built Heritage


支持单位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分会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

法国特色小城镇协会

法国国家建筑师协会

法国建筑科学院

《角石》杂志

法国驻华大使馆

法国文化中心


会议时间


2024年5月20日 全天


会议地点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中法中心C201大报告厅


会议语言


会议将以中法文双语进行,提供同声传译


线下会议


会议详细议程及内容等信息将会于近期在WHITRAP公众号和网站上发布。

旁听本次会议 无需 提前报名预约,

欢迎大家来现场听会。


会议背景

1998年4月,由建设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苏州共同主办的“欧盟与中国历史名城市长国际会议”通过了《保护和发展历史城市国际合作苏州宣言》,在时任建设部王景慧副司长和法国希农市Yves Dauge市长的建议下,同济大学和法方开启了城乡遗产保护领域长达25年的深入合作。

1999-2000,受法国文化部夏约学校时任校长Alain Marinos先生和法国建筑与遗产之城当代中国建筑观察站Françoise Ged(兰德)女士邀请,同济大学阮仪三、周俭教授带队到法国巴黎和布列塔尼大区考察历史城市保护与发展,邵甬和张恺等参加了夏约学校法国国家建筑与规划师(AUE)培训。25年中,同济大学的郑时龄、伍江、卢永毅、卓健、张鹏、杨辰等教授,法方的Benjamin Mouton、Daniel Duché、Mireille Grubert和Emilie Rousseau等专家、学者交流源源不断,在遗产教学、研究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教学合作方面,双方组织了大量的学术研讨会、线上线下系列课程,尤其是4次中法建筑与城乡遗产保护联合设计工作营,中法师生分别在安徽查济村、平遥梁村、水磨头村、贵州增冲村完成了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规划设计,培养了具有跨文化视野和跨学科方法的遗产保护高等人才。穆栋教授受邀参加常青院士主持的“城乡历史环境保护与再生创新交叉团队”,作为PI教授共同建设同济大学的建成遗产保护学科。

在研究和实践方面,双方在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2002年)、同里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2004年)、曲阜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2005年)、四川都江堰灾后重建规划(2008年)、平遥古城保护与可持续发展(2010年至今)、区域性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2020年至今)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合作交流,形成了具有创新性的成果。

2007年至今,同济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中心(上海分中心)分别与法国文化与交流部遗产总司、法国建筑与遗产之城、法国特色小城镇协会、法国建筑科学院等签订了多方协议,使中法双方在文化遗产、建筑创作、城市规划、区域发展、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合作进入新的阶段。

为庆祝2024年中法建交60周年和中法文化旅游年,由同济大学主办,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分中心)、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和法国建筑与遗产之城承办,上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协办的“超越界限的遗产: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中法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学术研讨会”将于5月19-21日在上海举行,同时还将举办“中法建筑与城乡遗产保护合作25周年展览”。本次会议与展览旨在回顾持续25年的中法建筑与城乡遗产保护合作历程,探讨中法在大都市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区域性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乡土遗产和乡村振兴等方面的最新理论与实践,共同构建新时代中法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合作的新框架。



会议议程(5月20日)

9:00-9:45 AM
会议开幕式

10:00-12:05 AM
主旨演讲

12:05-12:30 PM
展览开幕式

14:00-15:00 PM
主题1:大都市的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

15:15-16:30 PM
主题2:区域视野下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整体性保护

16:45-18:00 PM
主题3:乡土遗产与乡村振兴

18:00-18:15 PM
闭幕


欢迎大家来同济参加本次会议。

Copyright © 2009-2012 World Heritage Institute of Training and Research-Asia and Pacific (sha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