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丨“超越界限的遗产: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中法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学术研讨会 大理工作坊”——精彩发言集锦(下)
  发表时间:2024-05-31  阅读次数:424

640 (3)

    2024年5月24日,“超越界限的遗产: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中法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学术研讨会大理工作坊”在中国云南大理顺利举行。本次活动由同济大学主办,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协办,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分中心)、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大理白族自治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和旅游局,以及同济·大理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新研究院共同承办。

 
   2024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着力把大理建设成为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和较高知名度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旅游名城。为大力支持大理白族自治州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新工作,推动同济大学“双一流大学”建设,同济大学和大理白族自治州本着“目标引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经友好协商,决定合作共建“同济·大理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新研究院”。研究院将在课题研究、专业咨询、交流展示、人才培养、乡村振兴等五个方面进行深入合作。
    2024年,也是中法建交60周年、中法文化旅游年、同济大学建校117周年,因此,同济大学于5月20日举行了“超越界限的遗产: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中法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学术研讨会”,而由大理白族自治州协办的“大理工作坊”是该研讨会的延伸活动,旨在让中法专家了解大理的文化与自然遗产,交流中法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的理念与实践,探讨区域性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的路径,同时构建同济-大理、中法大理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合作框架。

    5月24日下午举办了本次会议的两场主题分论坛,分别题为“文化与自然遗产整体保护”和“乡土遗产与乡村振兴”,中外嘉宾就这两个议题进行了热烈的发言。

主题一:文化与自然遗产整体保护

主持人:

胡力骏(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遗产保护与文化复兴研究院总工)

兰德(法国建筑与遗产之城当代中国建筑观察站负责人)

1) 巴黎/法兰西岛:大都会的自然

640 (13)

埃里克·休布雷希特
(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巴黎大区研究院国际项目主任)

    埃里克·休布雷希特先生介绍了巴黎大区的文化与自然遗产概况、法国的规划法规体系以及与遗产保护相关的规划内容。巴黎大区拥有着密集的人口和众多的历史遗产。在法国的法规体系中,与环境和水相关的文件的优先度高于城市规划文件,此外,众多国家公园和遗产保护区的设立,大量与水、环境、低碳相关的战略的制定,均强调了在法国遗产(尤其自然遗产)的重要地位。在巴黎大区的区域规划总图(Reginal Master PLan)中,生态走廊把森林联系起来和农田连接起来,限制城市边界的扩张。生态走廊图(Ecological Corridors)标记出了巴黎大区范围内所有河流、湿地和森林中出现的待解决的问题。高地公园规划(Parc des hauteurs)将巴黎北部近郊的绿色高地空间联系在一起,尝试建立连续步行空间。地区国家公园(Regionl National Parks)的建设可以将其内部的村镇联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实现发展愿景或保护目标。演讲的最后由巴黎大区延申出“大都市遗产(Heritopolis)”的话题,希望研究人员能够共同思考何为大都市、大都市模式及其遗产如何传达给后代等问题。

2) 太和城遗址考古发掘与保护
——兼谈南诏大理遗存的整体保护与利用

640 (14)

孙华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孙华教授介绍了太和城考古发掘历程,并提出考古建议和南诏大理遗存整体保护利用建议。太和城即为南诏建国后的第一座都城,直至779年异牟寻迁都羊苴咩城为止,一直是南诏的政治中心。即使在南诏迁都羊苴咩城后,太和城并未废弃,南诏王往往在羊苴咩城与太和城和大厘城间往来,直到明朝灭大理总管府后才彻底废弃。考古调查与发掘表明,太和城遗址位于苍山佛顶峰下,城池呈开口朝东的喇叭形,西端包裹着一座筑有围墙的小山城“金刚城”,是太和城的卫城;主城分为西面的上城和东面的下城,中间有城墙分隔,建筑基址及文化堆积主要在上城,下城则比较空旷;上城南部至少还有一个小内城,内有成群的大型建筑;有一条南北向主干道纵贯上城,这条道路从南诏、大理一直延续到现代,著名的南诏德化碑就位于这条干道旁。基于太和城考古工作收获和存在问题,孙华教授建议重启德化碑附近“国门”建筑基址的发掘,勘察确认上城南、北城门的位置和形态,并继续开展上城西北部的勘探和发掘工作,与此同时,着手研究遗址保护规划、遗址展示规划、遗址公园建设等问题,为大理再添优秀旅游资源。最后,孙华教授提出,南诏大理的都城结构体系是先后以太和城、大厘城、羊苴咩城为内城,以西面的苍山、东面的洱海、北面的龙首关和南面的龙尾关为外郭,以横贯南北二关三城的大道为南北中轴线,并且这种城市格局明清以后也一直延续。因此他建议,保护和利用南诏大理都城遗址,要注意周围的山水形势(苍山洱海)和上下关城的界限(龙首龙尾),将其看作一个由历史廊道串联起来的山水环绕的整体;打通上、下关之间的古道作为历史廊道,将其作为一条串联大理坝子主要文化遗产的纽带,发展大理的全域旅游,从而使已经人满为患的大理古城得到适当的舒缓。

3) 卢瓦尔河上航行:共享的文化遗产

640 (15)
维尔吉妮·塞纳
(世界遗产卢瓦河谷事务处科学委员会主席)

    维尔吉妮·塞纳女士的演讲带领我们在卢瓦河谷的河水中徜徉。她的研究工作关注“载舟之河”的概念,聚焦于卢瓦尔河航运及相关知识,对船民、沿岸的居民、人类的生活进行考察。卢瓦尔河是法国最大的河流流域,在19世铁路运输的出现打击了水运行业以前,它始终是重要的航道。历史上,河上的船舶虽不停地发展变化,但一直采用相似的形式,展现出古老的造船技术,船民们也通过一个全国性的协会网络进行联合。此外,阶梯、码头、堤坝等小遗产正是卢瓦尔河被人工修整的痕迹。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对卢瓦尔河及其航运进行管理,这种知识和技能是人们共同创造、世代相传的。该项目总结了四个方面的非物质遗产,包括造船的方式、航行的技巧、捕鱼的知识、共享的生活与节日等,将它们以及河流生态方面的内容共同汇集在《卢瓦尔河航海知识》中,并建立了卢瓦尔河议事会,来传播这些非物质的知识和技巧。演讲的最后强调人们要重思人类与河流的关系,尊重我们的河流及其生态环境。

4) 基于文化生态系统的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以云龙“盐马古道”为例

640 (16)
邵甬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分中心执行主任,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遗产保护与文化复兴研究院院长)

    邵甬教授从文化生态系统的角度阐述了云龙地区“盐马古道”沿线传统村落保护和乡村振兴的案例。文化生态系统实质是人、技术、社会结构、价值观等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云龙县有两千余年建制历史,自然与文化资源丰富,而“盐”是串起这些资源的核心线索。2021年开始,基于同济大学对口帮扶云龙乡村振兴的课题研究,得出如下初步结论:首先,云龙地区自汉代开始进行盐业生产,在明清时期成为滇西一带的重要盐区;为了运销食盐等货物,纵横交错的滇西盐运网络——盐马古道形成;围绕盐业生产、贸易及运输的众多传统聚落在盐马古道沿线发展,并形成网络。因此,经千百年来人与自然的持续互动,云龙地区逐渐形成了以沘江河谷-澜沧江河谷为自然基底,包含盐谷、盐井、盐道、盐村、盐俗等物质与非物质要素的一个动态平衡的文化生态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遗产价值和衍生价值。其次,面对当前云龙县面临的问题,应综合考虑面状自然基底、线状盐马古道、点状盐文化遗产要素,共同构成具有整体性、集群性、活态性的文化景观。第三,研究提出了以盐马古道串联沿线村镇,以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结合各村落资源禀赋进行差异化、互补式集群发展的策略。

5) 城市记忆:收集祖辈的证言

640 (17)

帕特里克·图拉斯泰尔
(法国特色小城镇协会国家代表)

    法国特色小城镇协会国家代表帕特里克·图拉斯泰尔先生分享了特色小镇协会与当地广播电台网络合作开展的“城市记忆”这一温馨动人的项目。该项目收集并保存60岁以上居民的记忆,并通过广播节目的形式将它们传达给公众。录音收集在养老院进行,该活动促进了居民之间的社会联系,他们聚集在一起,交流对过去小镇的记忆和对未来小镇的愿景。居民们用法语或布列塔尼语交流,谈论城市的遗产、历史、风景、过去的工作等话题,或分享自己儿时的故事。“城市记忆”项目旨在让老年人参与城市生活,使人们重视那些常被孤立或被忽视的人们,以促进更为健康的老龄化。该项目也希望能够保存老人们的故事并将它们传递给下一代,以丰富人们对特色小镇的认识。2023年,共有13个市镇参与该项目,41位老年人参与活动,播放了29次广播节目。由“城市记忆”项目可见,以人为核心的遗产传承具有最温暖而强大的力量。


主题二:乡土遗产与乡村振兴

主持人:

杨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副教授)

穆栋(法国建筑科学院前院长,法国文物建筑原主任建筑师、总监,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前副主席)

1) 乡土土质建筑的未来如何?

640 (18)

巴科尼里纳·拉科托米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土质建筑、营建文化与可持续发展教席项目专家,格勒诺布尔国家建筑学院)

    巴科尼里纳·拉科托米亚探讨了乡土建筑正在面临的争议问题,她认为土质材料具有建造技术悠久、维护难度低的特征,土质材料能够成就非凡的建筑,不断创新的乡土建筑也同样适用于现代城市。基于项目研究成果,又以马里和伊朗的世界遗产为例,巴科尼里纳·拉科托米亚总结了乡土建筑应遵守的十五项原则,其中包括了在环境方面应尊重自然、形成良好定位、减少污染、保护健康、降低自然灾害的影响,在文化方面应保护文化景观、传承建造文化、鼓励创造性、关注非物质价值、促进社会凝聚力,在社会经济方面应鼓励自主性、促进当地活动、优化建设工作、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以及节约资源。巴科尼里纳·拉科托米亚介绍了伊朗亚滋徳历史城区的保护实践,以及乡土建筑研究人员中心的建立等工作,随后总结道,尽管乡土建筑面临技术、管理等方面的诸多挑战,但也将为应对当前的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提供重要启示。

2) 博利乌勒洛什:文化和手工艺,城市发展的驱动

640 (19)

索菲·梅塔迪耶
(卢瓦河谷特色小城镇协会主席)

    卢瓦河谷特色小城镇协会主席索菲·梅塔迪耶以博利乌勒洛什的保护实践为例,修道院和水磨坊的修复,在保护非物质遗产的同时,推动旅游业的兴起。大钟楼的修复工程,对于技术传承、居民归属感改善、地方经济发展、城市吸引力提升等有着积极作用。而近年来,艺术匠人们的入驻,受到居民和游客的欢迎,有效提高了当地的旅游吸引力。索菲·梅塔迪耶随后介绍了卢瓦河谷特色小城镇协会,指出维护遗产多样性计划的必要性,她说,城市正处于转型阶段,以上活动应长期存在,且必须突出艺术行业的作用。她最后总结道,博利乌勒洛什成功地守护了它的遗产,并赋予其新的生命力,成为城镇发展提供驱动力。

3) 云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

640 (20)

苏俊杰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云南省非遗研究基地主任)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苏俊杰副教授首先回顾了非遗概念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指出“活态性”是亚洲国家在非遗保护中重点关注的内容,我国更是在国家层面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概念,强调文化生态系统中非遗的整体性保护。辅以生动鲜活的案例,他将云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舞台上的非遗、商店中的非遗、体验中的非遗、餐桌上的非遗、旅游景区里的非遗、博物馆里的非遗、课堂里的非遗、新媒体中的非遗等八个方面,突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特点。他总结道,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在云南省的在地实践过程中,它不仅是受到保护的对象,更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4) 小城镇中的遗产:文化、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工具

640 (21)


贝诺瓦·乐悠
(法国特色小城镇联盟副主席)

    法国特色小城镇联盟副主席贝诺瓦·乐悠认为,遗产将成为是城市化、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工具。目前,城市中的功能性建筑遗产可以分为三个类型:防御性建筑、宗教性建筑和商业性建筑,它们并非单独存在,而与其中居住的居民发生联系。这些特定用途的建筑遗产,也因为使用率下降而面临被荒废的困境。贝诺瓦·乐悠以吉英冈监狱(La prison de Guingamp)、特雷吉耶修道院(Le couvent de Tréguier)、马勒斯特罗瓦的木结构房屋(La maison à pansde bois à Malestroit)、夏多吉龙城堡(Chateau de Chateaugiron)等保护实践为例,指出在推广和提升遗产建筑的过程中,应将居民置于核心位置,重视当地居民的参与,积极寻求相关技术部门的支持,与项目发起人形成长期的合作,并接受艺术家的进驻。此外,在采用发散性思维的同时,建筑的功能必须符合居民的实际需求,采取符合人性、符合当地特点的解决方案。

5) “文化引领,公益赋能”的塱头模式探索

640 (22)

胡力骏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遗产保护和文化复兴研究院总工)
沈旻
(唯品会慈善基金会理事长)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遗产保护和文化复兴研究院总工胡力骏首先指出塱头村所面临的人口流失、公共空间退化、承载文化记忆的遗产遭到破坏等问题,这是源于传统乡村经济、社会、治理的平衡结构随着生产关系转变而被打破,传统文化失去原有的组织关系支撑。尽管通过外力可以重构乡村发展的组织关系,但如何延续乡村特色、传承真实的乡村文化,成为当前的主要难题。在塱头的规划实践中,他强调文化引领的重要性,通过加强挖掘文化价值、坚持文化定位、延续文化特色来传承古村文化。结合唯品会公益项目,在价值研究与资源评估、规划设计与功能策划、建筑与景观设计引导、咨询服务四个阶段提供以文化为导向的全过程规划服务,去保证文化的在地性和公益性。唯品会慈善基金会理事长沈旻以塱头村春阳台项目及太阳永照艺术观念展为例,展示了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创治理机制,生动诠释了“以人的振兴为归宿,新乡村生活营造为愿景,以公益赋能、文化引领、商业运作为道路的创新型乡村振兴实践”的项目定位。

    最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分中心)执行主任、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遗产保护与文化复兴研究院院长邵甬,以及法国文化部建筑与遗产荣誉总监、法国特色小城镇协会国家代表、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阿兰·马里诺斯对本次活动进行了闭幕。邵甬教授总结了本次活动的三个关键词“超越”、“共建”和“协作”,我们要基于人、文化和生活,超越界限,共建合作平台,多尺度、多学科、多领域、多资源的协作,共同实现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640 (23)

供稿:邵甬、张笑妍、韩祺儿
排版:田嘉齐
Copyright © 2009-2012 World Heritage Institute of Training and Research-Asia and Pacific (sha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