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0-2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系列论坛——“世界遗产与可持续旅游”在江西三清山举行。该论坛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办,江西省三清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承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WHITRAP)、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中国代表处和南京大学旅游研究所协办。
本年度论坛汇集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等遗产专家,以及国内外近三十个世界遗产地、中国主要风景名胜区的相关研究人员,共140余位参会代表。本次论坛主要以“如何通过政策、策略、框架和工具性文件促进可持续旅游成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的助推力”和“多元利益相关者支持世界遗产可持续旅游”两个议题展开。
会议期间,上海中心专家、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韩锋教授受邀出席并发表了“世界遗产价值与可持续旅游”专题发言;苏州中心薛志坚主任受邀作了题为“加强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促进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发言。
此外,联合国教科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世界遗产与可持续旅游”项目负责人彼得·迪波利先生(Peter Debrine)委托WHITRAP在中国开展试点项目,双方就发展计划、合作机制和案例选择进行了深入地探讨,预计该项目将于2015-2017年实施。
以下按发言顺序现场整理的观点,未经发言人审核。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代理代办施瑞思(Eunice Smith)女士开幕式伊始就指出如今社会面临着迅速城镇化和工业化、全球污染、政治社会冲突急剧以及旅游过度发展等问题,使得世界遗产地更加脆弱,就此强调本次论坛重要性。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研究中心邢海峰主任指出世界遗产因其突出普遍价值(OUV)成为大众旅游的主要目的地,然而旅游活动给遗产地带来了发展机会但同时也为保护活动带来了压力。此外三清山党委书记陈晓平和江西省住建厅齐红也就江西以及三清山当地特色发表简短发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彼得·迪波利先生(Peter Debrine)作为“世界遗产与可持续旅游”(World Heritage and Sustainable Tourism)项目的负责人提纲挈领地提出了该项目的主要内容、机遇与挑战、视野与使命、定义、计划与行动等内容,认为世界遗产地和旅游业利益相关者共同承担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OUV的责任,提出可持续旅游的发展需要恰当的旅游管理。彼得·迪波利表示遗产地保护活动实际操作过程是相当复杂的,保护工作虽然不是火箭级别的科学,但是远比火箭级别的科学复杂,可见其工作的困难性和复杂性。彼得在报告中指出,促进参与与管理可持续旅游发展和遗产地保护,需要通过能力建设,提高保护意识,平衡利益相关方,把他们的参与与OUV结合起来,确保旅游有利于世界遗产的保护。在关于该项目的实施计划与行动中,促进和创造合作网络诸如南南合作,支持遗产地管理者的能力开发,鼓励个利益群体有更多的参与支持遗产地的旅游的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开发,鼓励并倡导有责任行为以提升遗产地的OUV等都是值得深入探讨和努力的方面。
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世界遗产与风景名胜管理处左小平处长细致梳理了中国世界遗产30年的发展历程,中国自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30年来,我国世界遗产事业在申报组织、保护管理、制度创新、能力建设、旅游发展、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首先,一大批提名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受到全球范围的保护和关注。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地资源类型丰富,世界遗产所有遗产标准均有涉及,与此同时,中国还有大量的预备和储备项目,数量众多的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成为重要资源。其次,中国逐步建立了世界遗产保护制度。国家层面的立法制度、地方层面的保护管理办法以及国家、省、遗产地由法律、国家法规、地方性法规、遗产地专项法规组成的法制化体系都保障了中国的世界遗产保护事业的坚固的基石。第三,中国不断改进技术手段,加强遗产监测和监管,提供有效的管理手段。最后,世界遗产对旅游的贡献和社会服务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世界遗产地是旅游业的主力军,唯有提高科研与能力建设,才能切实有效促进世界遗产的发展和利用。报告同时涉及当前影响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如保护重于开发的意识还未全面树立,保护监管职能有待进一步加强,能力建设有待提高,遗产地城市化、商业化、人工化问题依旧存在。就这些问题,最后简要分析世界遗产的形势并提出相关展望、对策。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杨锐教授,深入探讨了世界遗产可持续旅游规划技术与方法,明确遗产地与旅游的关系,可持续旅游是充分考虑当前和未来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满足游客、旅游产业、环境和东道社区的需求。可持续旅游需做到游客活动对保护不会造成不可接受的负面影响,确保旅游体验最优化和加强解说系统建设,防止旅游经济“杀鸡取卵”式发展。报告提出实现遗产地可持续旅游的规划技术,包括:正确认知、制度政策、法律法规、管理规划、资金支持、能力建设、科研检测、公众参与、社区受益和国际交流。在技术与方法层面,需利用多种理论与方法展开,例如LAC理论、ROS技术、VERP方法、Zoning技术、SCP技术、VIM技术、VAMP技术和TOMM技术,这八种方法是关联的,不是孤立运用的。结合梅里雪山、黄山、五台山等实际案例讨论这些技术与方法如何运用到实践中去。针对中国游客普遍较多的现象,重点讨论容量与游客时空分布,提出风景区中容量计算基本方法,并以黄山、九寨沟、泰山为例,探讨容量决策原则,讨论监测为基础的适应性管理机制,并归纳游客规模与游客时空分布调控策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调控游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韩锋教授结合国内外案例研究,将世界遗产与可持续旅游项目作了细致梳理,并总结存在的问题以及可持续遗产旅游发展的关键议题。世界遗产与可持续旅游的目标是通过可持续旅游,共同承担保护世界遗产OUV责任、分享OUV的价值。因此,相关的任务包括:对《世界遗产公约》的解释和实施;国家、地区和地方政府需认识到可持续旅游是管理自然和文化遗产地的重要工具;所有利益相关者则需承诺可持续发展、具备相应管理能力;地方社区需建立以世界遗产为荣,具备负责任的旅游意识等。然而,可持续遗产旅游面临了巨大挑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低品质的旅游体验使得遗产价值长期受损;世界遗产地管理缺少以OUV价值为核心的管理体制和机制;遗产地管理缺乏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对话、理解和需求;第四,轻视遗产价值,把世界遗产作为旅游产品和消费产品;不理解世界遗产核心价值真实性和完整性的组成部分和内容,旅游核心产品与解说与遗产价值无关,旅游游憩体验质量低下,无法体验高品质遗产价值的真实性;导入的旅游产品与遗产价值相冲突,影响遗产价值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根据以上普遍存在的问题,韩锋教授提出遗产地旅游管理四大原则:1. 具有包容力的决策 (inclusive decision-making);2. 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3. 遵循旅游和遗产的共同原则 (Tourism and heritage principles);4. 发展持续旅游业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与此同时,概括了可持续遗产旅游的五大关键议题:遗产价值OUV及其真实性和完整性、遗产价值的常态化展示机会、公众参与与遗产地主体精神、遗产地设施建设及游憩机会和遗产保护与管理之根本——遗产地能力建设。
故宫研究院古建筑研究所晋宏逹所长以故宫为例,讨论故宫的可持续旅游。近年来,故宫进行整体维修工程,将自然破坏和人为破坏进行抢救性维修,使故宫古建筑祛病延年。由于对文物的重新认识,故宫展开第五次文物藏品普查,藏品从原先的100多万件上升到187,585万件,使得故宫获得全面保护。同时进行平安故宫工程,全面消除隐患等重要举措,包括建设北院区、改造地下文物库房、改造基础设施、实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建立安全防范新系统、提高院藏文物防震、提升院藏文物科技修复保护水平以及积极疏导观众等。除去故宫继续发挥日常的博物馆、陈列馆的作用之外,进行故宫研究院、故宫学院等建设,加强故宫研究工作将更优化故宫文化传播功能,实现文化资源共享。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斯蒂夫·麦库(Steve McCool)探讨了世界遗产地的旅游活动的原则与框架,认为旅游是世界遗产最关键也是最基础的一个部分,缔约国有保护遗产地价值的责任,同时也有向公众推广的责任。倘若将旅游仅仅是一个经济产业是不妥的,它是一个特殊产业,旅游还包括保护遗产地的OUV、建设社区恢复力以及为OUV提供参观、体验和教育的机会。然而,旅游去面临着诸多挑战:1.游客的使用的管理水平和旅游开发者日趋成为问题;2.旅游与自然遗产价值之间影响的关系是复杂而非线性的;3. 加强社区、保护区与旅游业的关系仍是一个良好的机会;4. 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管理能力建设;5.旅游业发展的背景是越来越复杂,且是矛盾和变化的。旅游活动框架提供了解决这些挑战的可能,建立了相关原则和关键见解,为管理者、公众和科学家提供了解权衡的路径。在此过程中,需要建立世界遗产管理体制,颁布相关的法律、保证一系列基于科学的原则的实施,增强管理能力、树立管理者信心、整合所有相关信息。据此报告人提出,旅游业的关键是认识环境的复杂性、管理者的批评思维和信心树立和学习型组织的建立等三大问题。
南京大学张捷教授以三清山为案例,详细探讨游客管理规划研究与编制。首先简述规划实施的背景、游客管理现状、树立规划目标,即更为有效的保护提升三清山的突出普遍价值、制定三清山高峰客流态势下的时空调控策略与措施、理顺三清山旅游发展与遗产地保护之间的关系、树立世界遗产地开发与保护“中国经验”范式和调查三清山旅游发展现状和利益主体作用机制等五大目标。在评估了旅游对环境影响作用后,制定相应环境保护措施:加强景区环境质量监控,加强景区生态地质地貌保护,提升环境卫生和景观,节能减排,防灾减灾。在此基础上,制定OUV保护和提升规划措施,完善保护管理机制,建设“保护型”景区,探索旅游发展新模式。报告同时分析游客空间行为,从而探讨景区旅游容量与旅游质量评估,进而提出规划措施:旅游流调控与服务实施优化,遗产地游客智慧管理规划及实施细则。最后基于三清山案例地的世界遗产地游客管理“中国经验”:旅游环境影响最小化,遗产地OUV保护最大化,旅游社会效益最优化,游客OUV体验最佳化。
南非德拉肯斯堡山脉公园办公室主任奥斯卡 ·米提鲁(Oscar Mthimkhulu)以世界遗产地南非德拉肯斯堡山脉公园(uKhahlamba Drakensberg Park)个案讨论其生态文化旅游。报告首先将南非德拉肯斯堡山脉公园的地理位置、涵盖范围等做了简单概述,其中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是该公园的特色,可称为是活着的遗产,包括传统、圣地以及资源利用。在管理规划方面,该公园严格遵守和执行保护条例,开发和管理的立法,然而地方社区参与是其最大特色。地方委员会、社区征费基金、邻居关系联络论坛、共管委员会、大教堂峰社区营地、传统舞蹈和现代舞蹈、诗词与喜剧和土著苗圃等都活动成为推动该公园社区参与的途径。社区项目不仅尊重和给予进入公园的生物多样性,文化和价值观的荒野,并且使该公园及其周边地区可持续旅游。该公园树立了多种可持续旅游战略要务,如联合国土著人民权利宣言的权利(UNDRIP)、临旅游扶贫(PPT)、普涨黑人经济授权(BBBEE)、健全的商业惯例与善治、技能传授和指导(德拉肯斯堡山公园中心),并且建立相关可持续旅游战略相匹配:南非国家遗产与文化旅游战略、南非国家发展计划、倡导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WHS最佳实践、世界遗产公约(宪报公布进入RSA法)和德拉肯斯堡公园综合管理计划(IMP)等。最终,将该公园建设成为有故事、关系到全人类,以文化旅游为前沿定位的世界遗产地。
中山大学张朝枝教授发表了题为“世界遗产地旅游发展利益相关者管理的范式转变”的报告。报告深入解读了游客、原住民、企业、政府这四类利益相关者的行为特征、发展需求、开发模式、以及创新价值。报告指出,中国风景旅游地中大量建设的原因之一是游客对景观人文内涵的需求。但新生代游客以年轻群体为主,他们的景观偏好正在经历着从人文之美向荒野之美的转变。对管理者来说,未来面对的游客会是更加个性、更强调流动性的群体。原住民目前面临的困境是责任和权利的错位:遗产地中的掌权者和获利者往往是政府或外来商人,而真正的原住民不但没有获得收益,反而受到许多限制。对企业来说,目前更注重在开发项目中引入生态化概念。报告以广州南昆山生态旅游度假区为例说明了企业在旅游地开发中的观念转型。作为利益相关者的重要部分,政府应当鼓励和推动创新,而不是一味的吸引资本投入。报告最后指出,我们处在一个转型的时代,传统观念中的游客正在发生变化,原住民的话语权问题得到了更多关注,而企业更加意识到可持续的重要性。
瓦登海遗产地秘书处代理秘书Harald Marencic博士介绍了瓦登海世界遗产地(Wadden Sea World Heritage)发展可持续旅游的经验。瓦登海是一个由丹麦、德国和荷兰三国联合管理的世界遗产地。报告人首先介绍了瓦登海世界遗产地的突出普遍价值和旅游业发展状况,并深入阐述了该遗产地旅游发展战略和突出普遍价值之间的关系。瓦登海的可持续旅游基于对遗产突出普遍价值保护、地区和部门之间的合作、以及保证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获益。政府和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签署了瓦登海的可持续旅游战略。战略目标包括(1)所有利益相关者都理解和珍视瓦登海的世界遗产价值;(2)利益相关者有责任保护遗产地的突出普遍价值;(3)旅游部门提供统一的市场推广策略,并保证地方民众和旅游业从世界遗产提名中获益。报告还具体介绍了瓦登海世界遗产地可持续旅游的方法和工具,包括瓦登海世界遗产地工具手册,市场推广研究,以及世界遗产地的品牌管理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苏州)主任薛志坚发表了题为“加强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促进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报告。报告介绍了青少年群体在旅游活动中的特点,并分析了青少年度世界遗产地旅游的多元影响。薛志坚主任提出应当推进教育部门合理引导青少年旅游取向,并发挥世界遗产地管理部门的资源作用。
清华大学庄优波副教授介绍了自然遗产地社区参与旅游问题与对策。报告首先强调了社区在世界遗产地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指出社区居民是可持续旅游的核心。其次,报告深入解读了社区发展与突出普遍价值、遗产地旅游经营之间的关系,以及社区经济发展与社区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报告人提出了“社区营造”的概念,强调建立遗产地与社区之间的责权利平衡机制。台湾桃米村是社区营造的典范。报告以桃米村为例,说明了如何在社区营造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村民能力培养,并在旅游产品更新中强调村民不断学习和创新。报告最后呼吁建立世界遗产地的社区规划师制度。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科研处李小明处长介绍了九寨沟的案例。报告详细介绍了九寨沟的世界遗产价值和九寨沟管理的历史,围绕九寨沟的管理机制、规划成果、旅游经营、遗产检测、原住民政策等议题展开。报告人呼吁在国家层面对世界遗产地进行管理,制定景区最大承载量核算导则,并建立全球世界自然遗产常规监测体系。
中国全联旅游业商会会长王平女士发表了题为“中国旅游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报告。报告重点介绍了中国全联旅游业商会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经验,深入阐述了如何通过旅游业促进传统农业保护。中国全联旅游业商会组织的旅游干部培训项目通过对地方干部的培训促进了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世界旅游经济论坛”的发起者,报告人王平女士强调企业家对社会的责任,提出将文化放在旅游开发项目的第一位。报告人还呼吁推动家庭博物馆和乡一级博物馆的建设,鼓励支持地方居民的博物馆。
三清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党委副书记查奇智先生发表了题为“初见三清山,爱上三清山,问道三清山”的报告。报告介绍了三清山旅游业发展的状况,并提出了容量问题和社区发展问题是目前三清山面临的两个挑战。其中,容量问题主要关注客流管理。世界自然遗产保护联盟(IUCN)提出,三清山的游客过量,并要求地方开展游客管理规划。规划的内容包括空间容量,生态容量,以及舒适度等方面。目前三清山风景区希望通过修建第三条索道来解决游客过量问题,希望在论坛现场得到专家的意见。社区发展方面,三清山风景区内的15个行政村已经全部做了发展规划,百姓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但和村民们的期望还有差距。
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的李忠平先生介绍了石林目前的情况和困境。报告指出,石林风景区的旅游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而其中门票收入占旅游收入的90%以上。石林目前面对的三大突出矛盾包括:(1)发展和保护之间的强烈冲突。 石林遗产地的敏感性不允许大规模的建设和粗放型的投入。但石林风景区内65万居民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一定成都的利用自然资源。这种保护与发展的矛盾非常突出。(2)政府导向和遗产地长远目标之间有矛盾。目前,石林当地政府决策中的第一导向是完成任务,所有工作都围绕目标考核来开展。这其中包括GDP、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等等。在不开发土地和不建设的基础上完成这些指标是不可能的。(3)旅游收入和社区收益不匹配。石林风景区的旅游服务设施集中在小范围,并且远离旅游核心区。因此,核心区的社区居民从旅游当中得不到任何好处,但他们比服务区的居民受到的限制更多。(4)遗产地居民的素质与发展现代旅游的需求不匹配。遗产地居民对自身的文化产品比较了解,但对开发经营文化产品没有相关知识和意愿。
案例介绍之后的讨论围绕两个议题展开:一个是旅游发展与遗产地突出普遍价值之间的关系,另一个是遗产地的社区发展问题。来自中外的专家对这两个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中方专家包括杨锐,宋峰,庄优波和张捷。外国专家包括彼得·迪波利(Peter Debrine),彼得·奥登(Peter Ogden),斯蒂夫·麦库(Steven McCool)。
讨论首先集中在如何处理发展旅游和遗产地突出普遍价值之间的关系。杨锐教授表示,可持续旅游的标准就是在发展旅游的同时,遗产地的OUV是否得到了真实和完整的保护。因此,发展可持续旅游的第一步应当是对突出普遍价值的认知。
斯蒂夫·麦库(Steve McCool)表示,原住民价值应当包含在突出普遍价值之中,两者的关系应当是一种“融合”和不是“平衡”。
彼得·奥登 (Peter Ogden)提出应当审视突出普遍价值对地方居民的意义,并且充分了解地方居民的需求。
彼得·迪波利(Peter Debrine) 强调了在突出普遍价值认知的基础上,应当更好的对地方居民解释突出普遍价值。
南京大学张捷教授提出,当前地方管理者对于世界遗产地突出普遍价值认识存在偏差和缺陷,以嵩山和开平碉楼为例,两处遗产地的旅游推广都和遗产地的突出普遍价值缺乏联系。张捷教授指出,地方应加强对突出普遍价值的认知以及在遗产地旅游推广中的应用。
庄优波副教授提出了“突出普遍价值载体”的概念。她认为突出普遍价值应当落地,应当关注价值的载体是什么,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社区和载体之间的关系,即社区影响问题。
主持人张朝枝教授将讨论引向了三清山修建索道的问题。并邀请各位专家谈谈对三清山修建索道的看法。
彼得·奥登 (Peter Ogden)提出修建索道或道路不是缓解人流的有效途径。在决策时需要一些基础信息,例如游客量、旅游形式、旅游影响等等。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回答是否应当修建索道。另外,这一问题还涉及到游客的体验,因为索道有可能对高品质的游客体验产生影响。因此, 彼得·奥登提醒地方管理者对修建索道慎重考虑。
斯蒂夫·麦库(Steve McCool)也强调了游客体验的重要性。他提出“系统化考量”的概念,就是要把整个遗产地当作整体来考虑。索道可能是将游客从一个点带到另一个点的最有效途径,但对于高质量的游客体验却未必是最好的选择。
各位专家还讨论了社区发展的问题,并以石林为例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张朝枝教授指出,现在在石林面临的问题是游客停留时间短,遗产地控制的范围过大,对原住民生活和旅游发展的限制过度。
宋峰指出,石林风景区的问题是一个历史问题。在2000年划定的石林世界遗产范围是有局限的。地方社区——彝族的村落没有被包括进来。遗产资源规划增大了地方居民生活水平的差异, 因为规划会给其中一些居民带来商业机会。
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的李忠平表示,希望在现场的大牌专家可以推动政策的变化,将一部分财政收入划给当地居民。
但庄优波副教授指出,政策扶持仅仅是一个方面。目前石林旅游还停留在大众旅游的层面,将来发展高附加值的旅游业可能是一个出口。
彼得·奥登 指出,不应当仅仅给居民经济补偿,还应当重视对旅游业的投资。我们应当帮助地方企业和居民建立可持续的旅游产业。
杨锐教授呼吁中央政府将世界遗产地管理者纳入公务员制度,由中央财政支持,并建立国家公园制度。
最后,彼得·奥登先生对两天以来的论坛进行了总结。闭幕式邀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代理代表施瑞思女士,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邢海峰先生,以及三清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党委副书记查奇智先生分别做了总结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