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文化景观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同济大学成功举办 |
作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 杨晨 发表时间:2016-01-17 阅读次数:6598 |
2016年1月17日,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文化景观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同济大学召开。此次大会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文化景观专业委员会主办,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承办。来自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管理部门的住建部城建司及省市申遗办的领导、全国风景园林及文化景观相关院校的专家学者、文化景观世界遗产地的管理者近60人参加了此次成立大会。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教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建司风景遗产处处长左小平女士、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王磐岩女士、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朱祥明先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执行主任邵甬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振宇教授应邀参加会议并致辞。
王磐岩女士对专委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王磐岩指出,作为学会在上海成立的第二个分支机构,专委会是学会接轨国际前沿的又一个专业平台。文化景观作为我国近几年来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新方向,从人地关系重新考量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和重要途径。
邵甬教授表达了对专委会成立的祝贺。邵甬教授指出,文化景观作为重要的遗产类别,近年来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文化景观倡导的整体、动态的方法论视野,对于全球化、城市化背景下的世界遗产保护有特别突出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将继续为文化景观领域的研究提供国际交流平台,同时为专委会文化景观人才的培养提供支持。
同时,国际遗址古迹理事会-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文化景观科学委员会主席Steve Brown先生发来贺电,热烈祝贺专委会的成立。
国际遗址古迹理事会-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文化景观科学委员会副主席、专委会主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主任韩锋教授做了专委会成立说明报告。报告详细陈述了文化景观的中国及国际探索历程,就 “什么是文化景观、为什么需要文化景观这一平台,以及怎样在中国开展文化景观工作”三个基本问题与与会者做了汇报与沟通。韩锋教授首先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释了东西方在文化景观认知上的异同以及国际文化景观领域发展历程对中国的影响。报告展示了各文化族群在精神、社会发展、生活与生存领域与自然之间多样的作用方式、作用途径及作用结果,揭示了文化景观的多样性、地域性、社会性及动态发展特性。指出中国卓越的自然观、灿烂的农业文明、土地利用的智慧以及自然和文化多样性所蕴藏的巨大文化景观价值,是中国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中国的重要智慧途径和工具,对于世界文化景观多样性及世界遗产文化景观具有重大的潜在价值,需要进行全面梳理、研究和实践。韩锋教授指出,中国目前在文化景观领域亟需开展的领域包括世界遗产文化景观、城乡历史景观以及乡村景观。这些实践既要有历史传承,也要应对中国的城市化。最后,韩锋教授引用朱大可先生的文化观点,提出专委会的文化立场:多元平等而不是独尊某术;是去魅的而不是造魅的;是开放的充满吸纳性的,而不是自我封闭的;即使有外部来源,我们的文化仍然是独特的。希望以此与大家共勉,在国际对话中定位中国价值,取长补短,实践中国文化景观。
学术研讨会主题报告由北京林业大学王向荣教授主持。专委会特聘顾问、北京大学谢凝高教授作了关于建立中国国家公园保护体系的学术报告。谢凝高教授详细阐述了在我国建立国家公园保护体系的重要性。谢凝高教授指出,首先,中共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系,这是保护展示传承美丽中国形象战略决策。其次,中国国家公园探讨,需要坚定风景名胜区就是中国国家公园的价值定位,价值是决定国家公园的首要标准。第三,国家公园需要做到保护优先,禁止开发。第四,科学展示是国家公园的主要功能和利用方式。第五,立法为国家公园事业的保护管理提供法律保障。最后,谢凝高教授指出,我国是世界上遗产资源最丰富,遗产价值很高的国家之一。但是目前我国的国家公园人均面积远低于世界各国的平均水平,因此要严格保护好这些不可再生的遗产,积极发展扩大国家遗产体系。
学术研讨会圆桌会议由专委会主任韩锋教授主持,对文化景观专委会的工作领域及主题展开热烈讨论。与会代表们认为专委会符合当下中国文化景观、风景名胜区保护的时代需求,建立了很好的研究、交流平台,可谓天使、地利、人和。各位代表还分享了各个领域研究和实践的成果和感受,并从文化景观的学术研究、保护实践、专委会建设、文化景观教育培训以及政策制度影响五个层面提出了对专委会工作的构想。整个研讨会在委员们的热烈讨论中圆满结束。
|
当前位置:首页
Copyright © 2009-2012 World Heritage Institute of Training and Research-Asia and Pacific (sha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