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2020年文化遗产保护联合工作坊·黄果树屯堡调查顺利结营 |
发表时间:2020-08-27 阅读次数:3926 |
结 营◮ 图1 汇报会海报1(插画:吕荣惠)
◮ 图2 线上线下专家学者
◮ 图3 工作坊教师
2020年8月20日,黄果树屯堡申遗调研工作汇报会在安顺市西秀区正式举办。汇报会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北京)(以下简称 WHITRAP Beijing )主任助理李光涵老师主持。整个结营仪式分为两个环节:各组调研汇报展示与专家线下线上点评、团队答辩。
邀请参与点评此次汇报会的有来自地方支持的专家——贵州省博物馆馆长李飞(长期从事考古与博物馆研究)、贵州省考古所副所长张合荣(有丰富的贵州考古经验)、贵州省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娄清(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安顺学院副教授及安顺市屯堡文化学会会长吕燕平(研究屯堡文化20年有余)、贵州师范大学教授及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院长熊康宁、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副教授肖时珍(后两位在自然遗产的研究领域作出长期贡献);以及来自北京大学的专家——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城市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及国家林草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陈耀华、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李迪华;以及长期支持考古文博学院在西南地区研究工作的上海大学文化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红光。
开 场
◮ 图4 汇报会现场
会议上,由工作坊的总负责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孙华教授介绍点评嘉宾后,WHITRAP Beijing 主任助理李光涵为大家介绍了汇报流程——根据调研分工分为以下五组进行调研工作汇报:1)WHITRAP Beijing 主任助理李光涵、安顺市屯堡文化学会会长吕燕平带队的屯堡一组、屯堡二组;2)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助理教授王思渝带队的布依村寨组;3)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黎婉欣和学院的博士后鲁昊带队的苗族洞葬组;4)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博士后王雨晨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后张保卿带队的古道组;5)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李迪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副院长张剑葳和学院的工程师尚劲宇带队的文物古迹组。即:分别从屯堡、民族村寨、洞葬、古道、文物古迹五个内容要素开展的调查工作。
在正式汇报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张剑葳首先对“联合工作坊”的概况进行回顾总结:工作坊2020年7月31正式开营,受天合公益基金会委托(其受安顺市市政府的委托),对黄果树屯堡所处安顺地区的资源及申遗相关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工作坊由 WHITRAP Beijing、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联合主办,也包括来自哈佛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和安顺学院等师生的参与,既是学院第三次跨学科联合培养的教学方式探索、也是同学们的一次暑期田野调查课程,更是安顺市研究黄果树屯堡申遗可能性的研究项目。专业构成跨越文化遗产、考古学、博物馆、风景园林、地理科学、东亚区域研究等学科,不同学科领域的结合激发出创造性的思想火花和工作方法上的相互学习。
调研汇报
◮ 图5 七位汇报人
>>>> 屯堡组
汇报学员:张旭 吴玥 带队老师:李光涵 吕燕平 组员:李晞 罗可芮 李想 吕荣惠 王梦灏 吴玥 张旭 赵煜禧 吕天然
◮ 图6 本寨·无人机低空摄影
◮ 图7 屯堡组合影
明初朱元璋“调北征南”平定云贵地区元朝的残余势力后,为加强在西南的军事力量而采取了“屯田戍边”政策,随后又以“调北填南”的方式,使来自中原、江南的大批官吏和农民迁移来黔,驻守屯田,繁衍生息,逐渐发展成屯堡聚落(屯军的住居之地即为屯堡)。在其后600年的更迭演化中,仍存有大量大明遗风、江淮古韵的屯堡村寨。
屯堡组从工作概述、屯堡案例介绍、总结分析三个方面介绍了调研方法、过程及成果:前期通过文献阅读对屯堡形成、建筑形制、习俗延续有基础了解,随后15天实地调研了九溪、天龙、鲍屯、云山等13个屯堡,通过记录定位点、访谈、三维激光扫描仪测绘等方法,对屯堡进行普调工作,最后完成调研表与调研报告的梳理,对所考察的屯堡有了一个初步的现状评估。
>>>> 布依村寨组
汇报学员:叶涛 李治 指导老师:王思渝 学术助教:陈时羽 组员:杜安琪 李治 叶涛
◮ 图8 布依村寨建筑
◮ 图9 布依村寨组合影
贵州省聚集了全国90%以上的布依族,主要分布在黔南州、黔西南州、安顺及周边地区。其中黄果树景区周边的传统村落至今保存良好,是全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布依族聚居区。
>>>> 苗族洞葬组
汇报学员:李想 指导老师:黎婉欣 鲁昊 组员:纳蕾 张观奇 李想
◮ 图10 洞葬勘察
◮ 图11 苗族洞葬组合影
苗族既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最早定居的民族之一。贵州是我国主要的苗族聚居区,主要分布在黔东南州、黔西南、安顺等地。由于居住地分散、山水阻隔,故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大体上,苗族村寨的选址有“苗族近山”之说。安顺包括所有五种苗族:花苗、白苗、青苗、黑苗、洞苗。
苗族洞葬组组从对前人学者的工作回顾、考察目的和线路规划、考察地点和收获、结语四个方面展开介绍。阅读了亚鲁王文化、贵州地区考古调查资料以及相关的崖洞葬研究,作为苗族洞葬组的前期知识储备,并选定最具代表性的以格凸河为主⼲的苗族村落和苗族洞葬遗址作为实地勘察点,探索安顺市内的苗族村落和苗族洞葬遗址的⽂化遗产价值。
>>>> 古道组
汇报学员:杨昀辉 指导老师:王雨晨 张保卿 学术助教:蔡诗雨 组员:崔晓莎 付诗怡 蔡诗雨 卞辰龙 姜世莲 白勋 纳蕾 张观奇 杨昀辉
◮ 图12 古道勘察
◮ 图13 古道组合影
古代交通线路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各面,是一个动态平衡的复杂集合。而从文化遗产的角度来说,它又是典型的线性遗产。黄果树地区地处贵州高原西部分水岭地带,植被少、瘴气威胁低,自古在中原王朝开发时便受到格外重视。元世祖开辟滇湘道(湖南至云南)之后,贵州黄果树就是重要的行经区域;明洪武时期平定云南以后,“开一线以通云南”,来加强对西南各省的控制,如开辟驿道、设立驿铺,并在交通干线沿途设置了大量卫所和屯堡;清代雍正年间则又增设坡贡至郎岱的一条新路。随着民国时期贵州省内公路的修建,古道逐渐被废弃或破坏。
古道组对于黄果树地区古代交通道路的调查对串联黄果树瀑布群及屯堡村寨“申遗”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整条调查线路自东向西,东起清镇,经平坝、安顺、镇宁,关索岭,西至盘江桥,路线全长约为160公里。古道组分为两小组,分别从东西两端向中间汇合,采用对古道进行分段、分级相结合的方式,使用实地调查(GPS全程记录路线)、现场访谈(对象为七八十岁的本地老人)、和文献考证三者相结合的方法,根据不同的道路选取不同的侧重点,最终实现在20天内对安顺境内的滇黔古道有整体的了解和初步的评估。
>>>> 文物古迹组
汇报学员:朴俐娜 指导老师:李迪华 张剑葳 尚劲宇 学术助教:王卓 组员:宁静 汪思瑶 王卓 周钰 刘菲 朴俐娜
◮ 图14 鲍屯水碾房
◮ 图15 文物古迹组合影
安顺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是贵州省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穿洞文化、夜郎文化、牂牁文化、屯堡文化等独特的历史文化遗存。目前安顺境内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3处,其中有20多处与黄果树屯堡调查直接相关,以元明清三代保留下来的不可移动文物为主,保护级别以国保和省保为主。
文物古迹组通过对背景概述、安顺境内文物古迹的选点依据、调研方法及技术、文物古迹内容、总结五个方面展开介绍。文物古迹组共记录了19个不可移动文物点,如以“鱼嘴分流”的水利工程而闻名的鲍屯;昔日土司的住址顶营司城垣;安顺市内的文庙和武庙;嵌在屯堡、村寨中,或通过古道彼此相连的寺庙、城墙、摩崖⽯刻等这些⽂物点。在测绘过程中通过三维立体扫描得到文物建筑的正射影像,帮助更直观清晰地获取测绘所需数据。另外通过摄影测量、全景拍照等技术手段,得到了遗产地的数字孪生场景,将来可以实现时间序列上的数字孪⽣场景展现,以期有效监测和管理遗产地的变化, 使调查结果能够更直观地被理解并更具体地传播遗产地的价值。
◮ 图16 央视直播截图
文物古迹组在鲍屯调查时与央视网络直播连线,为广大网友介绍此次工作坊的工作内容和流程。
专家点评
◮ 图17 汇报会海报2(插画:周钰)
汇报结束后,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孙华教授主持,十位专家对此次为期20天的黄果树屯堡调查工作提出感想:报告具有前沿技术使用的时代特征和专业协作的学科特征,以促进下一步工作更加深入的进展。同时诸位专家学者还提出许多中肯的建议:继续深挖贵州整体历史脉络,提炼文化与自然(尤其喀斯特地貌)之间的关系,且需注重空间上的关联性;把过去的调查材料作为下一阶段的补充,同时现阶段的调查也将是未来的研究补充,进行上下串联,且增加对比分析等等;也给同学们推荐了黔北民族学者和文物工作者等已有的丰硕研究成果,如1980年代贵州省做的“六山六水“民族调查;介绍了贵州省文化厅、中央民族大学、同济大学等做的关于屯堡、民族村寨等建筑、社会生活、经济形态、宗教信仰、民族习俗的调查,使这些前辈工作者的成果作为我们往后工作的借鉴。
绕远山有时,临溪水有时,失落有时,欢笑有时。尽管因为疫情的影响,使得“文化遗产保护联合工作坊·黄果树屯堡调查”姗姗来迟,但却丝毫没有影响四十余位师生田野调查的热情。看过悬崖峭壁间的万川共流,寻了明风江淮古韵的一屯一堡,在欢愉与欣喜之中为黄果树屯堡申遗的前期调查工作迈出了第一步。
◮ 图18 田野调查过程
◮ 图19 各组合影
◮ 图20 结营合影
责任单位
主办单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北京)(WHITRAP Beijing)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支持单位 安顺市申遗办公室 安顺学院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
资助机构 天合公益基金会
BY 编辑 / 罗可芮 付诗怡 插画 / 周钰 吕荣惠 摄影 / 工作坊全员 校对 / 各汇报组 审核 / 张剑葳 李光涵
工作坊回顾: 【开营仪式】北京大学2020年文化遗产保护联合工作坊·黄果树屯堡调查 ·纪实|遗忘的旧宅与还在前行的生活——布依村寨组工作记录 |
下一篇:苏州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培训
|
当前位置:首页
Copyright © 2009-2012 World Heritage Institute of Training and Research-Asia and Pacific (sha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