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会议回顾丨“旅游、遗产与整体性路径”学术研讨会
  发表时间:2021-03-03  阅读次数:2218

WeChat Image_20210303172922

 

       2021年2月24日,由OurWorldHeritage简称OWH)主办的关于“旅游、遗产与整体性路径”的学术研讨会于线上召开。OWH作为长期致力于遗产保护事业的国际平台,旨在为当前全球自然和文化遗产地(尤其是世界遗产地),提供科学决策,给与整体性的保护建议,展开国际经验推广并吸纳更多的公众参与以提升公众对遗产地的保护意识。


       本次研讨会由法国建筑与遗产城当代中国建筑观察站、法国特色小城镇联盟、同济大学、天津大学等联合协办,邀请了5组专家针对当前中法两国在遗产保护、文化旅游及地区发展中实施整体性规划路径的优秀案例进行分享。

 

WeChat Image_20210303173042



WeChat Image_20210303173126

 

周俭
同济大学教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主任

 

       周俭教授分享了最新成立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案例,就示范区“遗产与旅游空间战略规划”做了主题报告。

      

       作为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区域的一体化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国家战略。为此,国家于上海、江苏、浙江的交界地带,成立了2413平方公里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示范区内保留着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厚而独特的历史以及丰富多样的文化景观与文化资源。

 

WeChat Image_20210303173341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范围和生态肌理

 

       在对地域自然、文化遗产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的背景,对示范区提出了旅游和遗产保护整合发展的要求。示范区的发展应依托独特的江南生态文化景观,以地方文化禀赋作为发展资源,以文化作为推动区域发展的动力,以文旅农一体化为发展模式。并提出包括“修复蓝绿空间,重塑水乡河网交通,建设水乡文旅风景道,传承江南水乡景观”等四个步骤的空间规划策略。

 

WeChat Image_20210303173430

 

空间规划策略


 

       修复蓝绿空间:一方面要提高水面率,规划五年内将水面率由现在的30%提高到33%。另一方面,针对历史形成的不同生态基底,形成四类蓝绿生态空间:大湖生态区、湖荡密集区、溇港重塑区、河网密集区。将蓝绿生态空间进一步分解为小的生态单元,并采取不同的措施。如在湖荡密集区内需识别并移除对生态环境有害的建成区域,在河网密集区内则应整合优化水网系统等。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生态单元,构建不同景观的生态林地。

 

WeChat Image_20210303173551

 

四类蓝绿生态空间


 

       重塑水乡河网交通:通过对历史上水乡古镇和历史水道的研究,梳理出“生态网+文化脉”的水网系统。在规划中设置文旅型河道、生态型河道和灌溉型河道三种不同的河道系统,区分不同职能,但同时串联各水乡古镇、湖荡和村庄,提供游客体验江南风景的路径。

 

       建设水乡文旅风景道:以黎里镇作为几何空间中心,识别其30公里半径古镇分布圈,并通过规划的文旅风景道,串联各个古镇用风景优美的林荫大道串联。提供自行车、绿色巴士、步行等多样化的绿色交通方式。

 

WeChat Image_20210303173646

 

水乡文旅风景道效果图


 

       传承江南水乡景观:针对前文提出的不同蓝绿空间构成的江南水乡景观模式,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景观模式进行规划和设计,传承江南水乡景观的特色,在整体性的基础上又增加个性。

 

       当然,遗产与旅游空间战略规划自上而下的落实,需要多种地方规划的配合。以同里镇为例,一方面,通过制定同里镇域保护规划对同里镇的城镇、湖泊和农田景观进行保护,另一方面,通过同里镇文旅农一体化空间发展规划构建多样的风景道、水道,实现全域旅游,发展地方经济,推动区域发展。

 


WeChat Image_20210303173800

 

邵甬

同济大学教授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乡土建筑科学委员会副主席

 

       邵甬教授介绍了平遥、皖南与南粤古驿道三个案例,就不同空间尺度下,遗产地实现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性路径进行了经验分享。

 

(一)城市层面:世界遗产城市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探索

 

       以平遥为代表的人居型世界遗产地具有“遗产”和“人居”双重属性,兼有世界性的“突出普遍价值”和地方性的情感联结、身份认同、福祉提升等多元价值,我们无法将遗产物质要素从其所在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剥离出来,更不能将此类遗产与创造、拥有和使用它的居民割裂开来。

 

WeChat Image_20210303173919

 

“遗产”和“人居”双重属性


 

       在平遥古城的保护与发展中,始终践行“保护文化遗产”和“改善人居环境”的双重目标,并制定了保护、宜居和产业三大策略(本次报告重点阐释产业策略)。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依赖旅游这一单一产业结构的多数遗产地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危机。而平遥产业策略的重点即是要发展除旅游外的新的文化产业。

 

       一方面,活化遗产空间发展会展产业:例如古城西北角废弃的柴油机厂现改造为平遥电影宫,既是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又是举办节庆、展览和会议的场所。依托国际摄影节、国际电影节等文化盛事,为平遥古城带来了巨大的人流量和新的发展契机,并有效平衡了旅游淡旺季的收益。

 

WeChat Image_20210303174020

 

柴油机厂活化前

 

WeChat Image_20210303174049

 

WeChat Image_20210303174115

 

柴油机厂活化后

 

       另一方面,利用非遗孵化文创产业:国际交流拓展了当地手艺人的视野,平遥非遗的文化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本土文创产业的发展既给平遥的年轻人带来了回乡就业的岗位,也为世界遗产地的保护和文化传承形成了一股新兴的力量。

 

WeChat Image_20210303174153

 

WeChat Image_20210303174231

 

WeChat Image_20210303174318

 

平遥手艺人和手艺品

 

(二)省域层面:以自然文化遗产为基础的国土空间规划和旅游开发

 

       当前我国重视精英化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制度存在诸多局限性:自上而下的“点”状分类分级保护体系,一方面使得大量普通乡土遗产的得不到有效保护,另一方面使得精英遗产失去深厚的文化土壤。部分遗产地保护与地方发展割裂,呈现旅游的同质化与恶性竞争。

 

WeChat Image_20210303174351

 

精英化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局限性

 

       皖南地区和南粤古驿道的探索则为区域视野下开展自然和文化资源的整体保护与利用,寻找城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在皖南地区的保护规划工作中,建立起了区域性的保护框架,通过挖掘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演变之间的内在逻辑,构建出整体的区域文化生态系统。具体包括“关联点-连接线-聚集斑块”三个层级,其中“点”指城、镇、村、街区、建筑等点状历史资源;“线”指河道水网、古驿道等文化线路;而“斑块”指地形地貌、地域文化基底。

 

       基于相同的文化背景,皖南在区域性自然和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需实现从地方垄断与竞争性开发,到区域差异性共享与协同利用的模式转变。打破目前以行政区为边界的“条状”管理模式,建立以“文化单元”为基础的跨行政区长效保护机制。

 

WeChat Image_20210303174422

 

“文化单元”为基础的区域性保护框架


 

       而南粤古驿道作为1913年以前广东境内用于传递文书、运输物资、人员往来的通路,是经济交流和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古驿道穿越了不同的地理单元,沿线自然景观呈现出多样性,而随着人口在古驿道上的迁徙,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沿线逐渐形成大量聚落和多元文化产物。在不同地理背景下,这些聚落呈现出多样特征,是人居型遗产地的杰出案例,而人工与自然的共同作用也形成了像丹霞山这样的世界自然遗产。

 

WeChat Image_20210303174455

 

南粤古驿道历史发展地图


 

WeChat Image_20210303174518

 

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山

 

       随着现代与传统交通方式的错位,南粤古驿道也面临着沿线村镇贫困化,大量乡土建筑与非遗面临消失的问题。为此2016年以来,广东省开展了“南粤古驿道”保护活化项目,陆续发掘、修复了1000多公里的古道,构建了“自然基底 路网骨架 文化节点 非遗资源”的综合性保护框架,逐步探索出一条将遗产保护、旅游开发、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结合起来的整体性发展路径。

 

WeChat Image_20210303174545

 

综合性保护框架

 

       一是采用多元化振兴方式,将古道保护开发与体育、文化、乡村、教育、农业等结合,以文化和自然资源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综合发展。

       二是把沿线贫困村纳入“文化路线”框架中,实现精准扶贫。

       三是发展文化旅游,形成基于古道、聚落、自然和文化资源的休闲旅游模式。

 

WeChat Image_20210303174622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


WeChat Image_20210303174650

 

南粤古驿道吸引众多游客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古驿道构筑的区域线性生态文化空间为后疫情时代的文化旅游提供了良好示范,能很好地适应居民高频次短途游、休闲健康体验的需求变化。

 

WeChat Image_20210303174740

 

适应后疫情时代的古驿道区域线性生态文化空间

 


WeChat Image_20210303174810

 

胡莲

天津大学副教授

 

WeChat Image_20210303174834

 

张春彦

天津大学教授

 

       来自天津大学的胡莲和张春彦教授则分享了天津西井峪村和五大道的两个案例,就旅游业如何促进地方政策调整进行了探讨。

 

(一)西井峪村

 

       西井峪村始建于清朝,是以大量石构建筑为特色的传统村落。西井峪作为古代生态学的重要样本,保存完好大量的清代民居建筑,也保留着传统的语言和风俗习惯,皮影戏、编织等传统技艺,具有显著的科学、历史和艺术价值。

 

WeChat Image_20210303174919

 

西井峪村村貌

 

       近年来,西井峪文化遗产的价值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自上而下的保护措施。但事实上,自上而下措施的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仍出现了人口外流、生产力低、同质化竞争、村民支持度低等等问题。地方政府意愿向村民出租部分闲置的庭园和场地,因村民能力不足而无人问津。因此,地方政府在2014年与旅游公司签订合同共同开发西井峪。然而矛盾并未解决,一方面外部资本转化未达到村民收益的预期,另一方面,由于政府举措更多向旅游公司而非村民倾斜,村民积极性很低。最终旅游也未形成起色。

 

       为此2015年,政府转变了观念并对政策进行调整,开始更多地关注自下而上的行动计划,将整个村庄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改善当地基础设施,修建公共厕所,将村中心的石头广场改建为村民和游客的活动中心,简化村民自己建设房屋的管理流程,举办传统文化活动,提高居民对村庄价值的认知等等。

 

       这样的转变在西井峪取得很好成效,2015年改革之后,西井峪成为中年游客周末出行的热门选择,年均接待游客量从3万人次提高到18万人次,提高了500%,村民平均收入从2.5万元提高至19.5万元,提高了680%。西井峪的历史、文化、经济价值都得到显著提升。整个村落都实现了活化和开发,不断有年轻人选择回乡创业和就业。

 

WeChat Image_20210303175019

 

西井峪民宿

(二)五大道

     

       五大道作为天津知名的历史文化街区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

 

       2000年以来,天津历史风貌建筑整理有限公司(THARD)建立,参与了五大道的修复、保护和发展。在这一阶段,五大道的功能主要以办公和居住为主,都是不允许游客进入的,五大道人气寥寥。2014年以来,随着旅游热度的提升,但是由于旅游资源分散不整合,旅游主题模糊,旅游措施不专业等原因,五大道的历史文化价值未得到较好地阐释。

 

WeChat Image_20210303175113

 

五大道鸟瞰

 

       为此政府和民众进行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尝试。既有THARD进行的津城静园、民园西里等一系列城市更新项目,也形成了天大学生运营的九国民宿等自发更新项目。

    

       总体来说,自上而下的城市更新途径,能够较为快速地达到目标,获得统一的展示形象,回报率可控,但民众不能直接接触更新过程,缺乏灵活性;而自下而上的城市更新途径,直接面向市场,更有利于增强社区活力,但也容易形成混乱的局面,回报率较低。为此实现旅游与遗产保护的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更多需要政策的“上下结合”。

 


WeChat Image_20210303175200

 

Alain MARINOS

法国特色小城镇联盟国际代表

法国文化与交流部前文化遗产总监

 

       Alain MARINOS教授则通过分享大都市布雷斯特(Brest)和特色小城镇蓬克鲁瓦(Pont-Croix)两个案例,来探讨如何使城市更具吸引力。

 

WeChat Image_20210303175228

 

布雷斯特

 

       布雷斯特是法国北部临海城市。老城中心在二战中被摧毁,后来得到重建。1990年代末期,布雷斯特政府希望通过更深入地认知城市遗产的方式,从而更好地规划城市,考虑建立建筑、城市和景观遗产保护区(ZAPPUP),并通过颁布文件等方式,向居民、游客、店主、管理者、各类机构等宣传和倡导遗产保护。市中心被划分为多个区域,与当地的居民联盟形成紧密联系,并通过整体景观、街区公共空间以及建筑群三个层次相结合进行规划。

 

WeChat Image_20210303175311

 

WeChat Image_20210303175409

 

WeChat Image_20210303175426

 

整体景观、街区公共空间以及建筑群三个层次的规划


 

       对建筑采取修复与社会化利用的措施:普通建筑被改造为公共设施或公共活动空间,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其中Les Ateliers des Capucins是一个重要的建筑活化案例。这座建筑在19世纪曾是布雷斯特的军械库,现在被改造成为文化与商业中心,有5000m²的商业服务空间和10000m2的室内中庭。改造后的建筑也充分尊重了原有的风貌和视线廊道。

 

WeChat Image_20210303175504

 

WeChat Image_20210303175523

 

Les Ateliers des Capucins现状

 

       在管理措施上,通过对重要视点和视线的控制保护,来促进整体风貌的提升。

 

       布雷斯特的创新实践在国际上获得了成功,值得一提的是,自1999年起,布雷斯特的规划就一直在不断地更新,各类规划文件在网上进行了公开。布雷斯特的旅游业也得到了发展,成为了一座更具有吸引力的城市。

 

WeChat Image_20210303175651

 

景观风貌控制

 

       蓬克鲁瓦与布雷斯特不同,是一座小城镇,坐落在海角上,拥有较好的历史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蓬克鲁瓦优先复兴城市中心,并将遗产作为撬动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发展的杠杆,希望通过增强对遗产的认知来更好地进行各个空间尺度上的规划。

 

WeChat Image_20210303175745

 

蓬克鲁瓦

 

WeChat Image_20210303175804

 

蓬克鲁瓦规划

 

       同时蓬克鲁瓦作为朝圣之路法国段文化线路的起点,加入了特色小城镇联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2019年它加入国家乡村项目,成为法国最受欢迎的城镇之一。

 

WeChat Image_20210303175830

 

朝圣之路法国段文化线路

 

WeChat Image_20210303175850

 

朝圣之路文化线路蓬克鲁瓦段上的游客

 

       镇中心的废弃历史建筑 PetitSéminaire被改造为医疗中心,作为促进小城镇人口回流的工具。蓬克鲁瓦镇中也形成了一些“第三场所”,如共享办公空间等等,提升了城镇活力。

 

WeChat Image_20210303175913

 

历史建筑 PetitSéminaire

 


WeChat Image_20210303175933

 

Roger Bataille

法国Ervy-le-Chatel市长

法国特色小城镇联盟副主席

 

       Roger Bataille市长就自己所在的中世纪小镇埃尔维勒沙泰(Ervy-Le-Châtel)作为案例,分享了法国乡镇地区遗产保护与经济振兴的经验。

 

       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发展促使人们向大城市聚集,土地规划的改变也使得乡村地区人口外流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法国特色小城镇联盟的建立就是为了扭转这一局面,通过重新评估地方遗产以及实施创新项目,重新振兴这些乡村地区的市镇。

 

       埃尔维勒沙泰位于法国的东北部,是两个葡萄酒产区的交界处。该地区有超过1000年的历史。中世纪的城堡具有重要的军事防御作用,并且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商贸交易地。商业的繁盛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与交流,使得该地区拥有大量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文化遗产。

 

       如何重新振兴埃尔维勒沙泰,是政府近十年来所面临的重要挑战。由经济、旅游、城市规划、建筑与景观方面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与政府代表共同对地方的状况进行了分析和调查,总结出优势与不足,并制定出发展规划:一个长期方案以及具有可行性的财政预算方案。

 

WeChat Image_20210303180020

尔维勒沙泰小镇

 

第一阶段:对于具有重要价值的历史建筑进行修复,重视其利用与发展。

 

       首先确定小镇的传统特色产业——教堂彩画玻璃,作为地区经济振兴的主要支柱,为此修复与改造了一座十九世纪的监狱,再利用为与玻璃制品相关的活动与展示场所,并将一幢位于市中心的十六世纪建筑改造为玻璃艺术工艺行业的研习基地。

 

WeChat Image_20210303180049

 

玻璃艺术工艺行业的研习基地


 

       通过开展多样的活动,如展览、艺术工匠的示范与展示、创意培训作坊、当代玻璃艺术创作、会议讨论等,激活地方发展,对居民以及更大范围的公众进行普及推广,提高当地居民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及自豪感。

 

WeChat Image_20210303180116

 

玻璃制品展览与展示场所

 

第二阶段:公共空间的改造和质量改善。

 

       公共空间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历史建筑价值再利用以及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广场、街道、小巷、花园、绿地、街道设施、公共照明是每年需要进行协调和跟踪监督的工作。

 

       公共空间改造也有利于促进更多私人建筑的修复,新功能的植入以及游客的增加。这些特点是城市新活力出现的重要信号。

 

WeChat Image_20210303180145

 

改造后的公共空间

 

第三阶段:吸引力的增强。

 

       实践证明,实施振兴战略对提高城市形象和鼓励居民发起集体项目具有积极意义。通过迎接新的居民、服务和活动,回应对生活质量、居住空间、食品质量、健康保障、文化设施等现有需求和期待来增强小镇的吸引力。这一阶段是具有创新性的:包括通过居民、专家、研究人员和学生多元参与进行创新,也包括通过新概念的实施进行创新,使埃尔维勒沙泰成为生态转型、数字技术和艺术创作领域中新技术的实验地。通过确定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公私合作,用于项目的实现和运营。

 

注:本文根据“旅游、遗产与整体性路径”的学术研讨会交流记录整理,图片来源于网络和演讲者演示文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END —

 

讲座整理:徐刊达、李心恬、吴羽洁、潘妍涵

 

图文编辑:李心恬

Copyright © 2009-2012 World Heritage Institute of Training and Research-Asia and Pacific (sha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