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优秀案例展示(VOL.4)|《“你好呀!故宫”网络遗产教育》(中国北京)与《儿童遗产教育的多维探索》(中国贵州)
  发表时间:2021-10-27  阅读次数:1867

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优秀案例推介 Global World Heritage Education Innovative Cases 副本

1


一、背景


    智能时代,万物互联。世界遗产教育不仅是人与世界遗产之间最重要的连接方式之一,也是通向遗产地可持续发展创新解决方案的一把钥匙。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加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创新者开始进入遗产教育领域,这不仅推动着遗产教育内容和手段的更迭,更为遗产教育突破既有边界和模式提供了可能。一系列跨界合作创新模式的不断涌现使我们确信,世界遗产教育领域一场全方位的系统性变革正呼之欲出。

    为了顺应和推动这一变革,我中心于2021年5月联合发起《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国际征集,以期推动有关国际经验的分享与合作交流,助力遗产地全面可持续发展。征集以全球示范性为核心标准,同时设立创新性、科技性、合作性、可持续性四项专业性标准。历时一个月的全球征集后,候选案例进入专家遴选阶段,并于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面向未来的世界遗产教育"边会正式发布。这一活动得到各方的热烈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官网也发布了关于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征集的通知。一个月内,累计收到全球五大洲近百个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整体上,优秀案例呈现出面向未来的世界遗产教育的五点特质:
(1) 以保护为基础,聚焦青少年,以遗产教育增进社会包容性和凝聚力;
(2) 以跨界创新方式推动多学科融合,探索内外结合的多方合作新模式;
(3) 以创意和科技为手段,因地制宜探索新的遗产教育理念与方法;
(4) 合理运用互联网与数字化技术,线上线下相结合让更多人参与遗产教育;
(5) 深度挖掘遗产价值,以教育为赋能手段,促进遗产地创新可持续发展。

    本次入选的10个优秀案例,从终身教育、遗产数字化、网络科技、文旅发展、世界和平、社会融合、哲学等不同角度出发,勾勒了一幅较为完整的未来世界教育发展的可能图景,代表了各个创新领域已初见端倪的新趋势,为我们共同探讨未来世界遗产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参照系。

    在优秀案例展示的系列中,我们将通过连续五期推文将内容翔实的案例介绍展示给读者,聚焦这些针对世界遗产地或特定遗产价值而进行的教育活动,呈现它们在过去五年中产生的实际效果,整合可以从中可以汲取的宝贵经验。

    上一期,通过来自肯尼亚和中国杭州的案例,我们共同学习了以创意和科技为手段,因地制宜探索新的遗产教育理念与方法的有益经验。本次案例展示,让我们共同走进《“你好呀!故宫”网络遗产教育》(中国北京)与《儿童遗产教育的多维探索》(中国贵州),探索它们如何合理运用互联网与数字化技术,线上线下相结合让更多人参与遗产教育。


二、优秀案例展示(VOL.4)

1. 《“你好呀!故宫”网络遗产教育》(中国北京)

1.1 概况

    “你好呀!故宫”是故宫·紫禁书院与北京涂思科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聚焦中国3-12岁青少年及其家庭,以传递世界文化遗产故宫之艺术文化价值、弘扬中华经典传统艺术文化而共同策划的教育案例。它致力于在全媒体新时代,利用互联网传播手段,探索多种创新、高效的教育形式,寓深奥的遗产知识之于轻松易懂、深入浅出的方式,增强青少年对故宫及故宫所蕴含中国经典艺术文化的赞赏与尊重,帮助青少年理解世界遗产故宫的意义和价值,培养保护遗产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使广大中国人民群众足不出户完成遗产教育传递、教育公平性与价值观导向提升。

    案例自2018年起正式启动,充分挖掘紫禁城与故宫博物院超过186万件的馆藏藏品及其承载的文化内涵,依靠故宫博物院建院95年以来的深厚学术传统,借助故宫各领域遗产保护专家的力量,整合文化、艺术相关教育工作者,利用互联网和科技手段、“听+看+学”的多媒体形式,对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人群,策划、研发并实施了传递世界遗产价值的多元教育产品。

    截止2021年,“你好呀!故宫”案例已跨越线上线下、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开创性地推出了“你好呀!故宫”系列节目、课程、绘本等。其中的“你好呀!故宫”视频少儿节目第一季以内容优质、创新突出、适应全媒体时代群众学习阅读需求的特点,被中国国家新闻出版署选入2019年中国数字出版精品项目名单。

图片1

1.2 数字化技术
    “你好呀!故宫”教育案例打破以往遗产教育项目纯线下实践的形式,将“你好呀!故宫”第一季&第二季、“你好呀!故宫——听见你的600年”打造为数字出版产品,利用互联网视频、音频平台进行播出,每集10分钟,便于中小学生睡前、早起收听,使遗产教育融入中小学生的学校学习和家庭学习中。

    案例全部基于博物馆官方文物基础信息开展多视角、多维度、多层次的价值挖掘,由艺术学者和各大博物馆的专家学者进行撰写、校对和审核,以确保文物信息和历史背景无误。为了帮助青少年更好的记忆、留存文物知识,节目还同步推出与音频配套的电子知识卡,不仅提炼文物亮点重点,加深理解,还可以保存或者打印,亲子间可共同学习和成长。

图片2
“你好呀!故宫”线下探索活动

1.3 全球示范性
    “你好呀!故宫”案例深度思考如何让广大青少年儿童在家也可以完成对世界遗产的认知和理解,创新性地把遗产教育的主课堂从遗产地转到互联网,将遗产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把遗产知识课程做成少儿喜爱的动画广播剧。随着节目的推出,全国儿童对探索世界遗产故宫的热情渐长,因此针对青少年的实地探索活动、课程、出版物也陆续推出,全方面地激发青少年对文化遗产的兴趣,提升青少年参与遗产保护的意识。

    案例是遗产地与多方社会力量合作的新型尝试。其一,世界遗产地故宫具备大量的专业研究人员,“你好呀!故宫”邀请十余位故宫专家进行学术把关,并邀请艺术教育、艺术史学者将专业内容研发成儿童喜闻乐见的广播剧形式。其二,引入优质专业的第三方教育机构进行协助,该机构具备六年博物馆课程研发经验,依据儿童心理学和中国中小学生课程教材体系,将遗产地专业的学术研究内容用孩子们喜爱的方式进行呈现,同时还帮助遗产地对接商业机构,深入合作模式将项目实现落地。

图片3
“你好呀!故宫”x红丝带公益活动

2.《儿童遗产教育的多维探索》(中国贵州)

2.1 概况
    本案例通过为儿童创作以大利侗寨为原型的绘本读物为切入点,联合遗产领域专业人士、教育者、艺术家等,为当地及其它地区的儿童持续提供丰富的课程和活动,连接家庭、学校和社区教育场景,使遗产教育溶于代际传承的自然流动中,促进成年人与儿童教学相长。

    2016年,禾邻社的绘本团队与全球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合作,以贵州榕江大利侗寨为原型创作适合儿童阅读的绘本。2019年,创作完成的绘本《找金鸡》出版,以侗寨小女孩和小伙伴们一起找金鸡的故事为主线,融合了侗族传统聚落、建筑、服饰特征,以及民间传说、生活风俗等元素。创作完成后,主办方向大利村小的孩子们捐赠了绘本,同时在榕江县、凯里市等地开展儿童绘本阅读与分享活动。

图片4
绘本《找金鸡》主创团队贵阳分享会

    2020年,主办方在榕江县教育体育局、香港乐施会的支持下,将绘本转化为美育课程并开展试点。次年,主办方将在贵州组织全国美育教师共创营,帮助教师进一步利用本地自然、文化资源开发本地化课程,这些课程也将通过禾邻美育网络进入全国其它地区的乡村小学课堂。


图片5

高硐小学3年级美育课堂


2.2 数字化技术

    本案例通过制作精良的视频课程,触达广大乡村小学师生和大众家庭,以教育公平为目标,为城乡儿童提供高质量的遗产教育课程。同时通过美育教育者网络平台,促成不同地区文化遗产课程资源的传播和共享,支持各地的教育者进行交流和共创。


图片6

绘本主创团队回到到大利村为学生朗读《找金鸡》

2.3 全球示范性
    案例实现了教育媒介的创新,在绘本的基础上衍生出美育课程,将高度凝练的艺术作品,从形式和内容上进行系统地阐释,嵌入学校美育教育系统。在满足日常授课需求的同时,激发老师和学生对于本地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在实践和探索的过程逐步加深对于本民族文化与自我关系的认知与思考。

    同时,无论是在绘本创作过程中,还是美育课程开发,案例都采用共创模式,注重遗产保护和文创、教育行业的结合,政府、社会组织、学术团体和商业力量协作,以及跨界人才交流共创模式。案例将共创过程与结果在当地社区和相关领域内进行传播展览,产出更为丰富的社会应用。并通过持续的实践项目,促成围绕遗产保护、教育、发展持续产生创造力的社群。

图片7
绘本《找金鸡》封面


三、小结


    优秀案例展示(VOL.4)中,来自中国北京和贵州的两个案例以互联网为媒介,开展了一系列对民族与历史文化的挖掘与再创造,为少年儿童为主的受众呈现了一堂生动有趣、知识丰富的遗产教育课。两个案例都采取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不仅最大程度扩大项目本身的影响力,也让遗产知识学习与保护意识走进千家万户,助力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

    我们期望,此类宝贵经验能使更多的遗产教育实践参与者汲取灵感和营养,从优秀案例中提炼而出的“面向未来的世界遗产教育的五点特质”能够为因地制宜的创新实践提供指引或参照。征集与分享活动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始,未来我们还将以此为基础,努力构建一个共建共享的世界遗产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国际网络,为遗产教育的模式创新和遗产地全面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下期,我们将为大家展示两项优秀案例,带您一同发现《丹霞山:“五维一体”遗产教育赋能地方可持续发展》与《仓东遗产教育基地》(中国广东)这两个优秀案例如何深度挖掘遗产价值,以教育为赋能手段,促进遗产地创新可持续发展。



供稿:案例征集工作组
编辑:何沂轩、张亦洋

Copyright © 2009-2012 World Heritage Institute of Training and Research-Asia and Pacific (sha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