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纪念《世界遗产公约》50周年之世界遗产对话系列活动第1期:“世界遗产与生活质量”顺利召开
作者:玛丽诺艾拉·图尔努,邵甬  发表时间:2022-06-24  阅读次数:2940

0-活动合照

活动合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下文简称WHITRAP上海中心)于2022年6月11日(即2022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启动了为期6个月的“纪念《世界遗产公约》50周年之世界遗产对话系列活动”第一期,主题为“世界遗产与生活质量”。会议视频请访问:http://heritap.whitr-ap.org/index.php?classid=12497&id=32&t=show

        第一期对话活动,分为开幕式、活动主题介绍和伴随的两场主旨演讲,以及圆桌讨论三个部分。

        在开幕式上,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翔宁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副主任尤缇·奥撒格哈尔女士(以预录制视频形式参与),以及WHITRAP秘书长兼上海中心主任周俭教授为活动致辞。


1-李翔宁教授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 李翔宁教授

2-周俭教授
WHITRAP秘书长兼上海中心主任 周俭教授

3-Jyoti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副主任 尤缇·奥撒格哈尔女士


        开幕式之后,由WHITRAP上海中心项目主管玛丽诺艾拉·图尔努女士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邵甬教授介绍了第一期对话活动的主题。她们介绍了有关遗产保护与发展之间的联系,并强调了如何将可持续性和宜居性融入《世界遗产公约》。


4-marie-noel
WHITRAP上海中心项目主管 玛丽诺艾拉·图尔努女士

5-邵甬教授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邵甬教授

        活动主题介绍环节之后是两场主旨演讲。世界遗产中心副主任尤缇·奥撒格哈尔女士就了《世界遗产与可持续发展》做了发言(预录制视频发言),随后ICOMOS菲律宾及可持续发展目标ICOMOS联络人加布里埃尔·卡瓦列罗先生发表了主旨演讲《世界遗产50周年:世界遗产名录的质量、数量和可持续性》。(详细的主旨演讲总结近期将发布于亚太遗产中心公众号)


6-主旨演讲1
主旨演讲1:《世界遗产与可持续发展》,演讲人尤缇·奥撒格哈尔女士

7-主旨演讲2
主旨演讲2:《世界遗产50周年:世界遗产名录的质量、数量和可持续性》,演讲人加布里埃尔·卡瓦列罗先生

        随后,邵甬教授主持了圆桌讨论,加布里埃尔·卡瓦列罗先生(ICOMOS菲律宾及可持续发展目标ICOMOS联络人)、莫伊·千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雅加达办事处文化部主管)、阳建强教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加米尼·维杰里亚博士(WHITRAP特别顾问)、燕海鸣博士(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秘书处主任兼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参与了圆桌讨论。主持人邀请讨论嘉宾思考以下问题:

        基于对亚太地区世界遗产特征的了解,在“世界遗产与生活质量”这个话题中,亚太地区有哪些特别的困难和挑战?相应的,又有哪些好的路径需要强调?

        当下重温1972年的《世界遗产公约》,其中哪些对未来50年来说是非常重要,必须要保留的,而哪些则可做一些调整?


8-圆桌讨论
圆桌讨论

        此次圆桌讨论环节为来自亚太地区各地的专家提供了生动讨论和知识共享的平台。他们介绍了亚太地区遗产工作相关的经验,讨论了世界遗产地的保护与管理、《世界遗产公约》的优势与重要性,以及更好地实现保护与发展之间平衡的方法。讨论环节主要提出了3点建议:

        第一,《世界遗产公约》的普世价值需要强化,比如应更加强调世界遗产的精神意义,遗产进入生活,强调以人为本,采用新的数字化、虚拟手段等不应消减“世界遗产”的精神意义;

        第二,《世界遗产公约》中的国际合作精神需要传承,《世界遗产公约》是基于国际合作的保护人类共同遗产的成果,这一初衷是未来50年我们需要传承并坚持的,我们需要共同面对社会、经济、气候变化等方面的挑战;

        第三,遗产类型多样化与保护方法创新性,目前的遗产类型越来越多样,内涵越来越丰富,与人的生活质量越来越有关联,因此保护的方法也需要更多创新性拓展。我们更加需要把人作为核心,需要认识到我们和遗产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此次会议总结及录像后续将会在网上发布,同时也将在11月15至16日举办的“世界遗产与城乡可持续发展——基于人文的韧性与创新”国际会议中汇报分享。





供稿:玛丽诺艾拉·图尔努、邵甬

编辑:张心怡


Copyright © 2009-2012 World Heritage Institute of Training and Research-Asia and Pacific (sha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