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第四十六届世界遗产大会观察报告
  发表时间:2024-09-29  阅读次数:487

1. 综述
供稿:Marie-Noël Tournoux





简介


继上届于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成功举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四十五届特别会议后,该委员会第四十六届大会首度移师至印度举办。本次大会于7月21日至31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的Bharat Mandapam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由印度文化部携手印度考古调查局共同筹办,印度考古调查局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古迹保护与维护机构,肩负着守护国家级文化遗产与考古遗址的重任。

世界遗产委员会作为《世界遗产公约》两大管理机构之一,由来自全球195个缔约国中遴选出的21国代表构成。其职责包括执行《公约》条款,审议提名加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各项申请,并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咨询机构以及世界遗产中心秘书处的评估报告,监督已登录遗产地的保护现状。此外,该委员会还掌管世界遗产基金,确立关键发展趋势与主题战略方向,并负责修订《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业务指南》。世界遗产委员会遵循惯例,每年定期举行一次全体会议。



第四十六届世界遗产大会


在此次世界遗产委员会第四十六届会议中,印度共和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使级代表Vishal V. Sharma先生任大会主席之职。比利时代表Martin Ouaklani先生接过了前任报告人Shikha Jain女士的接力棒,担任大会报告人一职。本届会议的五位副主席分别来自保加利亚、希腊、卡塔尔、肯尼亚以及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2023年11月在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四届大会上新当选的21个委员国包括:阿根廷、比利时、保加利亚、希腊、印度、意大利、日本、墨西哥、卡塔尔、卢旺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赞比亚、牙买加、哈萨克斯坦、肯尼亚、黎巴嫩、大韩民国、塞内加尔、土耳其、乌克兰和越南。所有关注人士可访问世界遗产委员会官方网站查阅会议工作文件,包括视频记录,链接如下:https://whc.unesco.org/en/sessions/46COM/documents/。



印度和首都新德里的世界遗产


自1977年11月印度正式签署《世界遗产公约》以来,共有43项珍贵遗产被载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包括35项文化遗产、7项自然遗产以及1项双自然。印度曾于1985至1989年、2001至2007年及2011至2015年三次担任世界遗产委员会委员,现正履行其第四届任期,期限自2021年至2025年。

回顾历史,1983年首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阿格拉堡、阿旃陀石窟、埃洛拉石窟与泰姬陵,见证了印度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而1999年列入的喜马拉雅印度铁路,则标志着工业遗产在《名录》中的重要地位,该遗产在随后的2005年与2008年两次扩展,最终以“印度山区铁路”之名成为一系列遗产。

印度首都新德里,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不仅见证了多个世纪的沧桑变迁,更孕育了三处世界遗产:古特卜塔及其周边古迹、胡马雍陵墓以及红堡建筑群。
 


大会开幕式


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宣布了第四十六届世界遗产大会开幕,重申了印度对于多边主义和遗产保护的承诺。莫迪同时宣布,印度将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捐赠100万美元,以支持非洲和亚洲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的能力建设工作。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黛丽·阿祖莱女士在开幕式上发表了讲话,概述了教科文组织致力于通过文化促进和平的历史,并强调了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文化在促进社会凝聚力方面的潜力。阿祖莱回顾了教科文组织参与全球文化政策对话的过程,以及《世界遗产公约》在实践中的重要意义。阿祖莱指出,世界遗产面临包括气候变化影响和过度旅游开发等在内的挑战。她认可了全球范围内为提升遗产管理能力所付出的努力,并表示《濒危名录》应被视为达成保护目标的途径而非贬义标签。阿祖莱还提到,加强不同类型遗产间的联系,包括自然与文化、物质与非物质遗产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确保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是世界遗产委员会近年来一直倡导的方向。




大会审议项目


在2024年7月23日至25日的会议期间,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了123处已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地的保护状态,这其中包括57处列入《世界濒危遗产名录》的遗产。值得注意的是,塞内加尔的尼奥科洛-科巴国家公园,由于塞内加尔政府与当地社区的协作,在教科文组织的协助下,有效降低了对遗产地的潜在威胁,因此从《世界濒危遗产名录》中移除。

随后,在7月26日至29日的议程中,委员会评估了27项申请加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提案,最终26项遗产被正式列入名录,其中有2项是现有遗产的重大拓展。新登录的遗产涵盖了20项文化遗产、5项自然遗产和1项兼具文化和自然价值的双遗产。这一系列新增使得全球168个国家的遗产总数达到了1223项,进一步丰富了《世界遗产名录》的多样性。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巴勒斯坦遗产地“圣希拉里翁修道院/特尔乌姆阿迈尔”,因其显著的文化价值以及亟需采取保护措施的现状,同时被纳入《世界遗产名录》和《世界濒危遗产名录》。这一决定凸显了国际社会对于遗产地保护与传承的重视。

会议期间,世界遗产委员会详细审议了世界遗产中心及教科文组织二类机构,如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WHITRAP)的工作报告,同时对初步评估的两阶段提名程序等法定流程进行了细致探讨。委员会成员着重审查了世界遗产基金的运作与执行情况,这是《世界遗产公约》区别于其他公约的独特之处,涉及基金的管理与使用规则。在讨论中,各方关注了《公约》实施的可持续性议题,缔约国代表们强调了一个核心挑战:即《公约》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成功与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及其咨询机构的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源有限之间存在显著的不匹配。这一矛盾突显出在维持遗产地长期保护与管理方面,资金与专业支持的紧迫需求。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公约》缔约国成功争取到额外资金,专门用于支持各自国内遗产地的新一轮保护项目。



大会近期的主要议题


本届会议延续了以往的焦点,深化了对特定领域的关注,包括《世界遗产公约》与其他国际协议,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协同效应,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与促进气候行动的措施。委员会再次强调了保护濒危遗产的紧急性,以及在冲突环境下与地方社群紧密合作的必要性。会议重申了社区参与的重要性,倡导以人为本的保护方法,高度认可土著人民及民间社会在遗产保护中的角色,这一理念不仅在会议讨论中得到强化,也体现在允许观察员发表意见的持续政策中。委员会持续推进《非洲优先世界遗产战略》,将其视为“2022-2029年非洲优先业务战略”的一部分,该战略的实施目标涵盖多个层面,旨在:

a) 协助目前尚未有遗产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12个非洲缔约国的遗产申报进程;
b) 支援已被列入《世界濒危遗产名录》的非洲遗产地,确定其理想保护状态(DSOCR),并最终从名录中移除;
c) 提升非洲大学和遗产专家在世界遗产系统中的参与度;
d) 推动泛非遗产地管理者网络的建立与运行;
e) 开发创业项目,鼓励采用新技术和创新方法。



世界遗产地管理者论坛和世界遗产青年论坛


一如往年,世界遗产地管理者论坛与青年论坛在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前夕举办,两场论坛分别就其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在委员会会议上汇报了各自的研讨成果。2024年的青年专业人员论坛以“21世纪的世界遗产:为青年培养能力和发掘机会”为主题,于7月14日至23日期间举行。与此同时,遗产地管理人员论坛成功搭建了一个促进遗产地间交流合作的平台,推动了理论与实际操作层面的深入交流。



我中心特别顾问Gamini Wijesuriya博士出席了2024年7月18-25日在印度“德里的胡马雍陵”世界遗产地Bharat Mandapam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遗产地管理者论坛。40多位国际嘉宾、40多位印度本地专家参加了本次会议。会上,他做了题为《遗产与社区》的主旨演讲。他在发言中强调,任何遗产保护与讨论的核心应当回归到人本身,倡导并践行世界遗产中心推崇的以人为本的保护理念。他指出,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创新性地促进社区参与,通过集体协作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这是推动遗产保护工作向前迈进的关键所在。展望未来,Wijesuriya博士呼吁与会者共同构想一个遗产管理与可持续性、创新技术及社区参与三者紧密结合的愿景。

2




主题边会


在2024年7月22日至29日的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期间,缔约国、各级机构与组织,包括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等咨询机构,以及地方政府、非政府组织、学术、遗产地社区与二类机构中心(C2Cs)共同策划了40场专题活动。这些活动为世界遗产界的专家和从业者提供了一个宝贵平台,以分享各自的经验,促进跨领域对话,涵盖了从遗产地管理的具体实践到宏观层面的专题研讨,如教育、气候变化、城市遗产保护、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的融合,以及增强社区和土著人民的参与度,海洋遗产研究,以及世界遗产管理的最新工具和技术。

其中,我中心于7月23日组织了一场题为“科技、创意与赋能——面向未来的世界遗产教育”的主题边会,展示了我中心在教育领域开展的活动和建立的国际网络。

此外,中心团队积极参与了多项会外活动,包括:7月23日由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澳大利亚政府、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世界遗产气候行动工具包”主题边会,7月24日由印度中央邦旅游局和国家城市事务研究所举办的“印度历史城市管理”,7月24日“展望与机遇: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相关二类中心的合作”主题边会,以及7月25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中国国家文物局举办的“手工业遗产地的创造性保护”主题边会。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世界遗产中心不仅分享了自身的经验与成果,还与各领域专家、学者和实践者进行了深入交流,共同推动世界遗产保护与教育的前沿进展。



世界遗产相关的二类中心


我中心积极参与了由东道主国的印度亚太地区世界自然遗产管理与培训中心(WII-C2C)组织的题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下的世界遗产相关二类中心:前景与机遇”的边会活动。活动中,世界遗产中心主任Lazare Eloundou发表开幕致辞,他着重强调了二类中心网络在《世界遗产公约》实施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并力邀各二类机构,包括巴西卢西奥-科斯塔”地区遗产管理培训中心(IPHAN)、墨西哥Zacatecas地区世界遗产研究所(RWHIZ)、世界遗产地解释与介绍国际中心(WHIPIC)、大韩民国国际岩石艺术和世界遗产公约中心(ICRAWHC)、西班牙国际岩石艺术和世界遗产公约中心(ICRAWHC)、中国国际自然和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HIST)、南非非洲世界遗产基金(AWHF)和巴林阿拉伯世界遗产地区中心(ARC-WH)等一道在世界遗产能力建设方面开展合作。

近年来,随着世界遗产委员会及其秘书处对二类中心网络在实施《公约》主要优先事项、战略举措及法定程序中承担关键角色的要求不断提升,尤其是在能力建设和定期报告等方面,二类中心网络与世界遗产中心的合作关系日益紧密。双方通过联合举办活动或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共同推进世界遗产保护事业。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世界遗产大会首次设置6B议程,邀请二类中心向世界遗产委员会现场汇报“世界遗产二类中心落实《世界遗产公约》的进度报告”,标志着C2C网络在世界遗产管理体系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各二类中心通过参与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年度轮值主办的活动、非正式聚会或边会活动,有效地形成了合作网络,共同分担工作负荷,促进区域间合作项目的开展,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简化并加速优先举措的实施,为全球遗产保护事业贡献力量。




总结


本届世界遗产大会迎来了近1000名参会者,彰显了其在管理《世界遗产公约》方面的权威性,不仅履行法定职责,更成为一个多元利益相关者汇聚、交流经验、提升遗产保护意识与社区赋权诉求的重要平台。

对我中心而言,这次会议提供了深化与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的良机,包括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及其他遗产地保护机构,同时也为建立与从业人员及缔约国的新联系开辟了渠道。通过参与边会活动、一对一会议和非正式讨论,中心进一步推动了未来合作活动的规划与开展。

本次大会于7月31日圆满闭幕,瑙鲁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成为第196个缔约国,进一步巩固了该公约作为全球最受认可的国际规范性文件之一的地位。下一届世界遗产大会拟定于明夏在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举行,会议将由Nikolay Nenov教授担任主席,引领全球遗产保护与管理的对话与合作进入新篇章。






2. 项目7——世界遗产保护状况


2-1 主要议题
供稿:Marie-Noël Tournoux


在大会审议的250份遗产保护状况(SOC)报告中,世界遗产委员会关注到遗产正遭受多重威胁,其突出普遍价值(OUV)受到累积影响。报告指出,长期存在的主要威胁包括住房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扩张、采矿活动及旅游业的压力,根源在于缺乏有力的治理结构、对遗产价值的尊重不足以及有效的管理系统缺失。委员会强调,必须将遗产的保护与管理融入更宽泛的城市规划之中,定期进行评估,并提供专业的指导。

委员会讨论了缔约国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保护状况报告的困难,这一问题阻碍了缔约国、世界遗产中心与咨询机构之间的顺畅沟通。会议还提及了因会议周期调整导致遗产报告积压的问题,虽然当前正在逐步解决,但其影响仍然存在。

正如总干事所强调的,委员会再次提醒缔约国不应将《濒危世界遗产名录》视为惩罚措施,而应视之为促进遗产达到理想保护状态的助力工具。这一观点与往年一致。

针对受冲突与内乱影响的遗产地,委员会指出《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上的56处遗产有一半以上正遭受此类威胁。委员会重申,有恢复和重建项目都应以全面综合性恢复建议为指导,尊重当地社区的需求,并遵循影响评估的结论和建议。

在气候变化议题上,委员会认识到其对世界遗产构成的重大威胁,建议积极推广《世界遗产气候行动政策文件》,强调风险评估、适应策略、缓解措施、能力建设及相应工具包的运用。

此外,委员会突出了世界遗产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核心作用,呼吁加大对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的支持力度,确保国际资金的持续投入,以保障必要的保护措施得以实施。



2-2 亚太地区遗产保护现状
供稿:宋雨泓、李泓


根据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报告,全球超过一半的世界遗产面临管理规划、资金和专业人员不足的问题。在亚太地区,6项遗产是濒危遗产(7A),19项遗产存在潜在保护问题(7B)。威胁亚太地区遗产保护的因素主要为三方面:自然影响、经济活动和法律框架/管理体系不足。

在亚太地区濒危遗产中,有4项受到自然影响的威胁,包括入侵物种、气候变化、土地侵蚀和洪水;所有亚太濒危遗产都受到经济活动因素威胁,其中有旅游业影响、土地和海洋资源过度开发,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规划。与此同时,这些遗产所在地均缺乏相关的法律框架或管理体系。这一点可以归因为政治与机构进程受阻、政局动荡、专业人员缺乏以及同世界遗产大会的不充分沟通。

而在被列入7B的遗产中,有9项受到自然因素影响,主要有入侵物种(白蚁)、气候变化、空气与水污染、自然灾害(飓风和火灾)以及海平面下降。16项遗产受到经济活动影响,包括农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开发和城市建设。18项涉及缺乏体相关法律与管理体系:这主要由资金与专业人员支持不足、涉及土著人和当地社区权利的事宜、不明确的产权结构、社会变迁和人口增长造成。一项遗产报告没有提到过往所受影响,聚焦于当前阶段历史建筑拆除的事宜。

同全球遗产保护情况相比,亚太地区遗产中有更高的比例面临遗产管理规划不足的问题。此外,该地区遗产保护也面临一些特殊事项,例如缔约国需要同土著进行协商,而部分遗产所在地则需要合理的城市规划蓝图。



2-3 亚太地区影响评估现状
供稿:宋雨泓、李泓


正如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所陈述,亚太地区有13项遗产报告提到了影响评估;此外,《指南和工具包》也能为世界遗产保护提供重要参考。这些遗产大部分隶属文件7B,研究者们推断这意味着影响评估主要能在预防阶段发挥作用。

同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估(ESIA)和战略环境评估(SEA)相比,遗产影响评估(HIA)在报告中最多被提及。总体而言,大部分缔约国尚未按委员会要求启用影响评估,也并未采用《指南和工具包》。其他缔约国尽管要么在规划遗产影响评估的进程中,要么已经对特定项目进行了影响评估,仍然需要提供完整证明材料,并且进一步审核和发展遗产影响评估。有些地区的遗产保护处于困境。南马都尔(密克罗尼西亚联邦)遗产保护在关键方面进展有限,其中包括法例保护、对于遗产管理系统方案的实施(其政治和组织进程被阻碍)和遗产经理人聘用。尽管缔约国提出遗产影响评估将被进一步发展采用,当地旅游景点的扩张却在遗产影响评估未准备阶段便已实施。摩亨佐-达罗遗址(巴基斯坦)主要面临建筑老化和2022年季风灾害影响的问题。缔约国已对该遗产采取了专家调研、短期保护手段、人员招聘和实地培训等措施。加德满都谷地(尼泊尔)则遭遇了严重地震,其保护政策集中在灾后重建、管理与设施建筑改进以及专业培训。考虑到经历自然灾害的两处遗产需要谨慎的遗产保护预防与辅助方法,遗产大会提醒两缔约国为遗产影响评估实施做准备,并逐步采用《指南和工具包》。

关于卡卡提亚王朝卢德什瓦拉(拉玛帕)神庙(印度)的报告中,缔约国成立了“帕拉马佩特(Palampet)特殊地区发展局”,合作开展遗产地全局保护,并为遗产影响评估设立了委员会。该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规划已进行了遗产影响评估,但是缔约国并未向大会提供充足的报告和相关材料,而且一处旅游建筑处于敏感地区。

蓝毗尼(尼泊尔)遗产地保护在灾害风险管理、游客和社区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然而,考虑到其现有项目的状况,例如蓝毗尼世界和平城市项目被暂停,大会认为这更加说明了遗产影响评估和《指南和工具包》的重要性。尼泊尔既没有提交遗产影响评估,也没有更新遗产影响评估指导方针,大会认为这反映了尼泊尔在达到突出普遍价值(OUV)方面存在显著差距。类似的要求也被反馈给马格里镇,特达市的历史古迹(巴基斯坦)的缔约国,该遗产地保护措施平衡了遗产地有机生物可持续发展与2022年季风灾后安全工作的需求。

加勒古城(斯里兰卡)遗产地被要求对港口发展规划进行遗产影响评估,因为南部港口的土地改造需要评定。此外,考虑到突出普遍价值的要求,该规划中扩大现有港口的项目被建议更改原计划基础设施的位置。

琅勃拉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的现有保护措施也在努力取得进展,包括为琅勃拉邦水电能源项目改进遗产影响评估,并着手准备《指南和工具包》。然而,考虑到实际行动需要采取的方法,大会要求缔约国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合作采用干预方式。此外,城市发展问题然存在,因为缔约国没有对过往要求做出回应;考虑到主要基础设施和旅游项目等威胁因素,该地区遗产影响评估需要仔细审核。

遗产影响评估、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估均被应用于瓦普神庙及占巴塞文化风景区内相关古建筑(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遗产保护。缔约国对占巴塞供水国营公司的扩大供水项目采用了针对遗产地的缓和措施(mitigation measures)并记入报告。尽管缔约国推行遗产法规来对遗产影响评估作进一步完善,由于缺乏训练有素的人员和国际专家,法规推动进程被暂缓。Phou Ngoy水坝项目经过了遗产影响评估、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估两项评估。世界遗产大会对于遗产地在遗产影响评估的进展表示欢迎,并要求缔约国更改水电项目的地点,并不要采取任何限制性现场措施。

洛伦茨国家公园(印度尼西亚)的道路规划采用了战略环境评估。当地对Habema-Kenyam 路采用了减缓措施,并在报告中提到了沿路南青冈科物种顶枯病现象。由于多种原因,该地区遗产保护的进一步措施仍需时间和协助。尽管缔约国之前采用过环境影响评估(EIA)和环境管理计划(EMP)等评估手段,大会总结认为,与战略环境评估相比,在多项目累计影响评估以及战略性减缓措施规划方面,前两者的效果进展十分有限。




3. 项目8——聚焦世界遗产提名项目审议
供稿:穆星宇


2024年7月21-3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印度新德里召开了第4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会议主要内容是审议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27处遗产,并评估《名录》现有遗产中124处的保护状况[ https://www.unesco.org/zh/world-heritage/committee-2024]。经过审议,本次大会一共有24个项目登录《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新的世界遗产地,并有2个边界扩展项目获得通过。

截止本次会议闭幕,全球共有1223项世界遗产,其中文化遗产952项、自然遗产231项,文化与自然双遗产40项。我国在此次大会上新增一项世界自然遗产,即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一项世界文化遗产,即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以及通过一项重大边界调整项目,即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仅以一项之差落于意大利之后,位居为世界第二;但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遗产近年一直均居世界首位,在此次会议后,世界自然遗产达到15项,保持全球第一。

世界遗产中心、咨询机构和委员会成员国等专家和发言人们围绕今年提交的提名项目进行了有序的宣读和评估,并就部分项目的独特性进行了交流。今年的审议与前几届大会相比,似乎减少了一些争论,增加了更多的尊重与理解。一部分独特的新增遗产地尤其引发了广泛关注,同时也反映出世界遗产提名和评审过程中的新趋势。


独特的新晋世界双遗产地


在今年的世界遗产提名项目审议过程中,多处新增遗产地凭借其独特的文化和自然价值脱颖而出。其中,人类之地——马克萨斯群岛成为本次审议中的亮点,它位于南太平洋,属于法属波利尼西亚的一个群岛,是法国的海外属地,地理上属于大洋洲。这一遗址展现了公元1000年前后,人类从海上抵达这些偏远岛屿,见证人类在10至19世纪间的繁衍生息。这片区域也是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拥有无可替代、保存完好的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因满足(iii)、(vi)、(vii)、(ix)和(x),马克萨斯群岛成为本届大会唯一的世界双遗产地。

值得关注的是,该遗址满足标准(vi)的“与精神信仰的相关性”是由修正案提出并最终经讨论通过的。在涉及到该遗产地保护状况时,ICOMOS在肯定其保护状态的同时,也指出了“影响提名遗产地的因素包括外来物种、与野生动物存在相关的侵蚀、潜在的自然灾害(特别是海啸)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如逐渐上升的海平面和日益频繁且持续的干旱)”,也引起大家对世界遗产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的关注。



审议过程中突出的“非洲优先”战略


在审议过程中,专家们就多个提名项目的评估标准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一些项目虽然具备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但在普遍价值的认定上仍然存在争议。与会专家对这些项目进行了详细审议,反复权衡其独特性与全球遗产体系的兼容性。本次大会在提名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如何更好地体现区域平衡和文化多样性的问题。近年来,来自非洲的提名和审议通过的项目明显增加,在本次大会上审议通过的24项遗产地中有5处来自非洲,这突显了“非洲优先”战略在世界遗产领域的成效。



总结


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不仅为全球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注入了新的动力,也反映出世界遗产申报和评审过程中的一系列新趋势。从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加深,到非洲地区遗产录入数量的显著增长,再到区域平衡与文化多样性的不断提升,这些趋势都表明,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在通过更加全面和多元化的方式来保护和传承人类共同的遗产。随着世界遗产名录的不断扩展,如何在保护遗产的同时应对全球环境与社会挑战,依然是未来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大会的审议结果不仅是对过去工作的肯定,更为未来全球遗产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4. 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的“气候变化”议题
供稿:穆星宇


在印度举办的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气候变化依旧是被频频讨论的议题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危机的加剧,气候变化对世界遗产地的威胁越来越严重,全球各国代表、专家和非政府组织在此次大会上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共同寻求应对之策。

近年来,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以及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正在威胁着许多重要的世界遗产地,正如世界遗产公约的官网上书写的,“气候变化现在严重威胁着地球上一些最美丽的地方:世界自然遗产。从冰川萎缩到珊瑚白化,再到越来越频繁和严重的火灾和干旱,我们已经看到了气候变化造成的破坏。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多样而独特的生态系统以及生活在这些地方的人类社区都面临着危险。”(https://whc.unesco.org/en/futurekeepers)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世界遗产委员会经过两年的准备,于2023年通过了《世界遗产气候行动政策文件》,它概述了世界遗产气候行动目标,即气候风险评估、气候适应、气候减缓以及知识共享、能力建设和意识提升,并提供了在不同层面实施行动目标的指导方针。为了促进政策文件的实施,世界遗产中心和咨询机构正在制定《世界遗产气候行动工具包》。在此次遗产大会的边会活动上,我们可以频频收到有关“气候变化”议题的信息。例如,2024年7月23日在第四十六届世界遗产大会的边会上,ICCROM、Australian & The Netherlands、IUCN、ICOMOS以及UNESCO为该工具包做了宣讲,并公布它将于2024年底由世界遗产领导力项目协调完成。此外,27日以“在气候变化中保护世界遗产:探索亚太地区可持续发展‘ 目标13、气候脆弱性和世界遗产地的交叉点’”为主题的边会上,探讨了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的交叉问题。

技术创新也出现在了此次大会的若干边会的主题中,其中26日的“数字保存:确保文化遗产”和27日的“世界遗产、生物多样性和气候”的边会都提到了如何利用先进的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大数据分析等工具,更好地监测和预测气候变化对遗产地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适应性措施。会上,有与会者提出通过生态修复、植被恢复以及传统建筑技术的复兴,可以增强遗产地的抗灾能力,减轻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此次大会的讨论反映了全球遗产保护领域面临的新挑战,也展示了国际社会为保护珍贵的世界遗产而采取的积极行动。我们看到只有通过全球共同的协调一致的努力,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对世界遗产地的威胁,确保这些遗产能够传承给后代。





供稿:Marie-Noël Tournoux,宋雨泓、李泓,穆星宇
排版:艾青(实习生)
Copyright © 2009-2012 World Heritage Institute of Training and Research-Asia and Pacific (sha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