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8日-7月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在德国波恩举行。期间,WHITRAP参会代表团及时分享了大会核心议题及相关内容。敬请关注!
声明:版权所有,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转自微信公众号“亚太遗产中心”。
****************************************************************************************************************************************
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系列报道(一)
世界遗产能力建设战略和二类中心进展报告
自2011年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巴黎,2011)作出“世界遗产能力建设战略”(WHCBS, Decision 35 COM 9B),今年是能力建设战略推进的第4年,大会审议了世界遗产能力建设战略跟进报告和UNESCO二类中心进展报告,并且通过工作报告所拟定的草案决定,由来自ICCROM的专家约瑟夫•金(Joseph King)向大会陈述了工作报告内容,主要包括:
“能力建设”工作主要由世界遗产咨询机构ICCROM与IUCN、世界遗产中心与UNESCO二类中心参与,瑞士政府和世界遗产基金(World Heritage Fund)为工作提供资金和专业支持。按照世界遗产能力建设计划,在国际层面,去年已完成和2015年计划完成的工作成果包括:
1. 已将世界遗产关键技术手册翻译成多国语言版本;
2. 向世界遗产工作者提供培训课程;
3. 将继续增强咨询机构网络建设;
4. 完成《能力建设指引》;
5. 在本届大会上发布《第5期世界遗产能力建设简讯》;
6. ICCROM将更新能力建设数据库(包含会议、研讨会和工作营等)。
在亚太、非洲、拉美、欧洲等地区能力建设战略中,UNESCO二类机构和其他组织是推动能力建设的主要机构,其中WHITRAP被大会认为是UNESCO参与世界遗产能力建设战略最活跃、最重要的地区机构,所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受到大会工作报告的认可,包括与ICCROM合作,于2014年10月在中国都江堰主办了遗产影响评估(Heritage Impact Assessment)国际培训课程、制定了亚太地区能力建设战略与相关计划等重要工作成果。
在针对UNESCO二类中心的工作进展报告中指出,过去一年已启动对二类中心的评估,包括2014年夏UNESCO已完成对WHITRAP的评估,并将在今年、明年陆续展开对其他地区二类机构的评估;提出新设立二类机构的意向,包括今年11月即将召开的UNESCO第38届大会上作出是否在印度尼西亚设立“东南亚人类进化、生存和迁徙”二类中心的决定;完成二类中心的协调工作,包括2014年5月在WHITRAP召开了第4届UNESCO世界遗产相关二类中心协调会议;最后还向大会提出二类中心新综合战略的申请。
世界遗产与可持续发展
大会首日下午最具吸引力的议题之一当属“世界遗产与可持续发展”(39 COM 5D)。基于联合国2015年后发展日程(Post-2015 Development Agenda)概念框架的讨论,该文件作为指导性的政策框架,旨在帮助会员国及相关机构能够更好地掌控和挖掘世界遗产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潜在价值,主要体现在:环境可持续,包容性的社会发展,包容性的经济发展,以及和平与安全四个方面。
委员国代表及观察员就报告的内容展开了积极讨论,建议该文件在被UNESCO第20届缔约国大会审议前,应进一步咨询委员国和相关国际机构,启动相关能力建设活动,同时为相应的《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的修改提出建议。
文化公约及其实施
首日大会全体会议结束后,UNESCO总干事博科娃女士召集举行了UNESCO 6个文化公约委员会主席会议(场外会议)。会议旨在更好地协调6个文化公约及其实施,使文化成为可持续发展和世界长期和平的重要工具。
总干事博科娃女士、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主席玛利亚•波姆(Maria Böhmer)、以及6位文化公约委员会主席介绍了已开展的相关工作,提出了目前6个文化公约强化沟通、协调和联系的意向,包括组织体系、国际和国家政策、能力建设、行动计划、实施和威胁、冲突应对等方面。在场的委员国代表及观察员分别发言,一致认可UNESCO 6个公约代表的发言,并且向总干事与大会主席提出了建立6个公约之间协调机制、发表联合声明、推进持续交流、制定行动计划等方面工作的强烈意愿。
最后,总干事博科娃女士对在场各国代表的倡议表示欢迎,并且认为今天的共识将是实现文化公约战略的第一步。
图文供稿:姚轶峰 孔萍
*************************************************************************************************************************************
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系列报道(二)
6月30日,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当天议程主要关注列入世界遗产濒危名录的遗产地保护状况(大会工作文件编号WHC-15/39.COM/7A,7A.add与INF.7 Rev)。世界遗产中心主任Kishore Rao介绍了报告的主要内容,并强调在本届大会开始以前,80%的遗产地保护状况报告已经在缔约国、委员会、世界遗产中心和咨询机构协调一致,因此在本届会议上仅就存在异议的部分遗产地进行讨论。
大会委员国和咨询机构就整份报告(WHC-15/39.COM/7和WHC-15/39.COM/7A)进行了评论,并指出以下4个要点:
1. 当前需要就提名的指南和遗产地保护状态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关系开展辩论;
2. 许多遗产缺乏管理项目来确保遗产里应用这些提名措施。这就涉及到需要加强世界遗产地保护的监管机制,以及把遗产影响评估机制纳入到保护阶段评估报告的强制性内容,目前,对自然遗产的影响评估已经成为自然遗产地必须进行的内容;
3. 分析世界遗产地的保护状况时,必须尤其关注这些遗产地所面临的威胁,不仅仅局限于提名和保护阶段;
4. 气候变化是世界遗产地面临的潜在的最大威胁。
本届大会共收到来自46个濒危遗产地、73个世界遗产地的保护状况报告,其中7个遗产地需提交后续文件,15个遗产地需要缔约国、世界遗产中心和咨询机构采取紧急措施评估和分析其状态。鉴于该议题内容的复杂性,以及缺乏必要的数据,大会建议需在下几届大会上继续审议保护状况的评估方法。遗产地保护状况报告的审议以地区为组织方式。
报告特别关注非洲国家在世界遗产名录中的不平衡性,尤其濒危名录中又有大量来自该地区的遗产。35%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非洲遗产地被列入濒危遗产名录,造成这一局面的最主要原因包括:政治和军事危机、有效管理的缺失以及不断加剧的偷猎行为。其间,针对马里共和国廷巴克图清真寺的重建工作,还设置了专场汇报,主要介绍了2012年入遗后,清真寺因武装冲突遭到毁坏,而后在国际社会和地方社区的共同努力下得以再现的过程。
针对亚太地区的东伦内尔岛(所罗门群岛),大会认为急需进一步就当地的环境影响进行汇报,并需就本地的管理征询当地社区的意见。
当天针对濒危世界遗产的讨论中,哥伦比亚Los Katios国家公园,通过多年来哥伦比亚政府与国际社会的共同协作和努力工作,经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同意,成功从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中移除。尤其值得国际社会赞赏和其他濒危世界遗产地学习的是2009年哥伦比亚政府主动向世界遗产委员会提出将该遗产地列入濒危名录,同时在过去几年中通过国家保护机制建立、土地使用规划制定和实施、长期协调的行动规划、国际合作等方面工作成功摘除了“濒危”的帽子。
由于受到持续战争、武装集团占领、非法挖掘、盗运、走私等长期的威胁,中东地区成为近年来全球文化遗产保护态势最为严峻的地区。今日全体会议中呈报委员会讨论、审议的保护状况决议草案的濒危文化遗产地也集中在伊拉克、叙利亚、也门、阿富汗这四个阿拉伯国家,共审议了16处濒危世界文化遗产,也显示出国际社会对地区混乱状态下文化遗产保护状况的担忧。
审议过程中,在场各委员国代表和观察员们对发生在中东的恐怖主义与战争对文化遗产的破坏以及非法盗运与走私文物的行为表示了强烈谴责和愤慨,并且全场向在伊拉克、叙利亚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牺牲的个人和家庭表示了深切悼念和默哀。大会决议不仅仍然将这16处文化遗产保留在濒危名录中,一致通过了《关于叙利亚阿拉伯共和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全体决议》(General Decision on the World Heritage Properties of the Syrian Arab Republic),还进一步呼吁全体成员国和国际社会给予叙利亚文化遗产的保护进一步的支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IDE EVENT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场外会议I: 《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修订工作组会议
6月30日大会午休期间,召开了《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2013版)修订工作组场外会议。此次《操作指南》修订的主要目的是将“历史性城镇景观”(《关于历史性城镇景观的建议书》,UNESCO 2011)作为一种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而非一类新的世界遗产类型)融入《操作指南》中,以指导世界遗产地提名、登录、保护与管理工作。各国代表和咨询机构代表对于《操作指南》修改草案(draft)进行了逐条审议,反映出目前各国委员对HUL作为一种保护方法的认识和理解上仍然有所差异。审议焦点集中在2处由操作指南工作组所提供的《操作指南》(2013版)修订内容上:
1. 第82段,参与代表一致认为不应将“数量(mass)与规模(scale)”、“色彩(color)与肌理(texture)”作为判定遗产真实性的特征(Attributes),因原特征“外形与设计”(Form and Design)、“材料与材质”(Material andSubstance) 已分别包含前述两项;
2. 第112段原文之后增补了HUL方法的内容,这也是审议中代表们争论的焦点在“更广泛的背景环境”这一概念,一方面是如何在地域上界定“更广泛的背景环境”(Broader Setting),是否应超越世界遗产缓冲区(Buffer Zone)的范围,另一方面对其管理是否被可以认定是支撑世界遗产地OUV产生作用。
其后审议了将《关于在武装冲突的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的公约》(简称:海牙公约,1954年)及其“第二议定书”(1999年)实施指引的第31段及其后内容整合入世界遗产申报材料标准格式中,重点是标准格式中增加Enhanced Protection的内容(包括Request、Form和Model)。由于此项修改意见是在会议现场提出,并未在操作指南工作组内部进行讨论,并且UNESCO成员国中不少国家至今尚未通过“第二议定书(1999年)”,存在法律方面的漏洞,同时两个公约之间也存在着其他一些不协同和不成熟的因素,例如海牙公约只涉及文化遗产、缺少实质的整合机制和相关的能力建设等方面,所以委员会一致同意将此提议推迟至《操作指南》下一轮修改中再次审议。因时间问题,大会将在第三日午休时间继续进行《操作指南》工作组场外会议。
场外会议II:“世界遗产地的良知及其对未来的价值”图片和视频展开幕式
6月30日大会午休期间,韩国机构历史真相和正义中心举办了题为“世界遗产地的良知及其对未来的价值”图片和视频展开幕式。开幕式针对“负面遗产”的问题进行了重点讨论,这些“负面遗产”主要指与人类历史上黑暗时期相关的遗产,如前纳粹德国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1979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和日本的广岛和平纪念公园等。来自波兰、德国、菲律宾、荷兰、日本和韩国的受邀嘉宾都分享了各自对“负面遗产”的看法和经历。
现场的焦点主要围绕今年日本的遗产提名项目“日本明治时代工业革命遗产:九州、山口及相关地区”(推荐登录),大会将在7月3日至5日的议程期间进行审议。此次提出申请的项目包含23个建于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日本工业设施,涉及煤炭、造船、钢铁冶炼等内容。民间团体向日本政府呼吁,应正确认识其中某些遗产所牵涉的强征劳工历史。“负面遗产”的重要意义基于其纪念和教育价值,以警醒后代非人道主义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维持长期和平。相对于绝大多数与正面形象相关的遗产,“负面遗产”作为补充性遗产主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关注。
场外会议III:世界遗产与基于人权的方法(RBA)
6月30日大会午休期间,IUCN、ICOMOS和ICCROM讨论了有关人权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之间关系的新手段——基于人权的方法(Rights-based Approaches,简称RBA)。各咨询机构代表介绍了该新方法研究和实施的不同案例,其中ICOMOS在印度的工作尤为突出,其基于该国政治、社会和文化体系,对两者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瑞士卢塞恩大学的“瑞士国际研究网络”(Swiss Network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简称SNIS)项目则介绍了在这方面的最新研究,该项目将在亚太地区开展,印度尼西亚为其选定的首个案例。
图文供稿:孔萍 姚轶峰 Juliana FORERO
*************************************************************************************************************************************
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系列报道(三)
7月1日,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全体会议对世界遗产保护状况(大会工作文件编号WHC-15/39.COM/7B and WHC-15/39.COM/7B.Add)及决议草案进行了公开讨论与审议。
当日全体大会和世界遗产委员会公开讨论和审议的世界遗产地保护状况共12处,其中拟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单或保护状况遗产地有3处(其中自然遗产1处、文化遗产2处)、保护状况存在严重问题的遗产地有6处(其中自然遗产3处、文化遗产2处、混合遗产1处)、另有3处为世界遗产委员会国家现场提出公开讨论与审议的世界遗产地,包括肯尼亚自然遗产地 Kenya Lake System in the Great Rift Valley(决议草案编号39 COM 7B.5 Rev)、哥斯达黎加自然遗产地 Area de Conservatión Guanacaste(决议草案编号39 COM 7B.29)、约旦文化遗产地 Petra(决议草案编号39 COM 7B.52 Rev)。
此外,未经公开讨论审议但通过的世界遗产地保护状况决议草案共34处,其中自然遗产24处、文化遗产共7处、混合遗产3处。经全体会议公开讨论、审议决定,取消喀麦隆世界自然遗产 Dja Wildlife Reserve(决议草案编号39 COM 7B.1)列入濒危遗产名单的建议、暂缓对肯尼亚世界自然遗产 Lake Turkana National Parks(决议草案编号39 COM 7B.4 REV)的保护状况作出最终决议、将伊拉克世界文化遗产地 Hatra(决议草案编号39 COM 7B.51)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单、暂缓一年审议,将坦桑尼亚世界文化遗产 Stone Town of Zanzibar(决议草案编号39 COM 7B.45)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单。
当日大会的公开讨论、审议和决议并未太多涉及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地,但受到往届世界遗产大会和国际社会严重关切的“标志性”世界遗产——澳大利亚自然遗产地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 决议草案编号39 COM 7B.7),因过去一年里澳大利亚政府、大堡礁所在地昆士兰州政府以及澳大利亚社会各界及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采取了大量保护计划和行动,包括制定2050长期可持续计划(Reef 2050 Long-term Sustainability Plan)、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Biological Diversity)、海岸和港口开发限制与管理(Limit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st and Port development)、水质改善、严格的航运管理(Shipping Management)、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与环境退化(Environment Degradation)应对,以及相应的在今后十年20亿澳元的财政投入计划等一系列措施,受到了与会委员国和观察员国代表的高度赞赏和褒奖,尤其是澳大利亚各级政府与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组织、团体的共同努力,值得其他世界遗产地学习和借鉴。但同时大会也要求澳大利亚政府继续与社会各界和国际组织合作,推进和实施长期的可持续规划和行动计划,避免大堡礁受到进一步的破坏。
7月2日的大会议程还将继续公开讨论与审议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及相关的决议草案。
澳大利亚政府代表向世界遗产委员会陈述一年来澳大利亚政府、昆士兰地方政府与社会各界对大堡礁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所作的投入、采取的措施和努力。
图文供稿:姚轶峰 Juliana FORERO
*************************************************************************************************************************************
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系列报道(四)
7月2日,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全体会议完成了对世界遗产保护状况(大会工作文件编号WHC-15/39.COM/7B and WHC-15/39.COM/7B.Add)及决议草案的审议工作。其中,经公开讨论和审议保护状况的世界文化遗产地共8处(其中由世界遗产委员会国临时提出需公开讨论、审议的有4处),其余39处世界文化遗产地保护状况及其决议草案无需公开讨论、审议获得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通过。
当天大会除继续关注利比亚、也门等处于战争冲突状态下的阿拉伯国家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状况以外,公开讨论的重点是尼泊尔世界文化遗产加德满都谷(Kathmandu Valley,大会工作文件编号39 COM 7B.69 REV)在“4·25”大地震中遗产的受损状况和采取的保护措施。灾后,UNESCO与尼泊尔考古部门及时对当地文化遗产受损状况作了评估,帕坦杜巴广场(Patan Durbar Square)、哈努曼多卡宫(Hanuman Dhoka)和巴德岗杜巴广场(Bhaktapur Durbar Square)几乎被破坏殆尽,多处重要纪念物也遭到严重破坏。
尼泊尔大地震中受损的重要古建筑见下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名称:老皇宫(哈努曼多卡宫) Hanuman Dhoka
位置:加德满都杜巴广场
损毁程度:部分坍塌,为危险建筑
名称:加萨满达庙(独木庙) Kasthamandap
位置:加德满都杜巴广场
损毁程度:完全坍塌
名称:玛珠庙 Maju Deval
位置:加德满都杜巴广场
损毁程度:完全坍塌
名称:迪路迦摩罕纳拉扬神庙 Trailokya Mohan Narayan Temple
位置:加德满都杜巴广场
损毁程度:完全坍塌
名称:纳拉扬毗湿奴庙 Narayan (Vishnu) Temple
位置:加德满都杜巴广场
损毁程度:完全坍塌
名称:斯瓦扬布纳寺(猴庙) Swayambhunath
位置:加德满都城区
损毁程度:主体建筑轻微受损,周围副塔坍塌
名称:博大哈佛塔 Boudha Stupa
位置:加德满都城区
损毁程度:主体建筑顶部开裂,为危险建筑,副塔坍塌
名称:比姆森塔(达啦哈啦塔) Bhimsen Tower (Dharahara)
位置:加德满都城区
损毁程度:完全坍塌
名称:瓦斯塔拉杜迦神庙 Vastala Durga Temple
位置:巴德岗杜巴广场
损毁程度:完全坍塌
名称:法希得噶神庙 Fasidega Temple
位置:巴德岗杜巴广场
损毁程度:顶部坍塌,底座部分雕塑保留
名称:湿婆神庙 Shiva Temple
位置:巴德岗杜巴广场
损毁程度:顶部坍塌
名称:哈里桑卡神庙 Hari Shankar Temple
位置:帕坦杜巴广场
损毁程度:完全坍塌
名称:查尔纳拉扬神庙 Char Narayan (Jagannarayan)
位置:帕坦杜巴广场
损毁程度:完全坍塌
名称:尤加纳兰德拉•马拉(国王柱像)
位置:帕坦杜巴广场
损毁程度:顶部雕像掉落损毁(同时帕坦杜巴广场其他几座雕像也掉落损毁)
尽管尼泊尔政府、WHC和ICCROM等咨询机构,以及韩国、芬兰等委员国对尼泊尔灾后保护提供了紧急援助,但7.9级地震对加德满都谷造成了极大破坏,因此,黎巴嫩委员国支持ICOMOS将其列入濒危遗产的建议。但是,在印度等其他委员国的建议下,鉴于地震为不可抗天灾,仍然决定给缔约国一年时间,在ICOMOS紧急援助尼泊尔计划(emergency plan)的帮助下,明年再根据最新保护状况讨论是否将其列入濒危。
与此同时,世界遗产委员会号召国际社会与尼泊尔政府继续紧密合作,对加德满都谷的保护提供各种技术与资金支持,尤其是制定紧急行动计划(Emergency Action Plan)、制定合理的文化遗产保护修复工作计划与日程和培训尼泊尔当地的保护工作者。
此外,经由阿拉伯国家一致提议和大会审议,将也门两处世界文化遗产萨那古城(Old City of Sana’a)和希巴姆老城(Old Walled City of Shibam)列入了濒危名单。
萨那古城(Old City of Sana'a), 1988年被认定为世界遗产。古城位于也门首都萨那的东部,坐落在也门共和国西部海拔为2350米高的高原盆地中。萨那古城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自古就是阿拉伯半岛的交通要冲。早在公元前10世纪,萨那就是萨巴王国的一个要塞。公元2世纪萨那古城逐渐成为此地宗教和贸易中心。萨那城堡建于古代萨巴王国之地。当地居民已居住了2500余年。在7世纪和8世纪期间,此城变成了伊斯兰教的重要传播中心。(图片来源于网络)
希巴姆老城(Old Walled City of Shibam),1982年被认定为世界遗产。古城堡被军事防御墙环绕,这个建于16世纪的城市是基于垂直建筑规则建造的最古老、最杰出的城市规划典范之一。古城建在悬崖峭壁之上,其塔状建筑令人印象深刻,城市由此得名“沙漠中的曼哈顿”。(图片来源于网络)
世界遗产委员会同时也强调,将世界遗产列入濒危名单并不是为了“惩罚”,而是希望成员国采取行动加强对该遗产地的保护,尤其希望国际社会、组织和各成员国对那些处于战争冲突、自然灾害、保护能力较弱的濒危世界遗产提供支持和帮助。
文字供稿:姚轶峰 Juliana FORERO
图文编辑:刘真
*************************************************************************************************************************************
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系列报道(五)
7月3日,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全体会议对世界遗产预备名单和本届世界遗产新的提名进行了审议。经世界遗产委员会一天的公开讨论、审议,6项遗产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自然遗产2项:南非“开普植物生态保护区”(Cape Floral Region Protected Area)(2004年登录)扩展项目和越南“丰芽-格邦国家公园”(Phong Nha-Ke Bang National Park)(2003年登录)扩展项目。
图/开普敦科斯坦伯斯植物园
---------------------------------------------------------------------------------------------------------------------------------------------------------------------------------------
南非的开普地区是世界上植物多样性和地区特殊性最明显的地区,在不到非洲面积0.5%的区域内竟然有整个非洲20%的植物种类。2004年UNESCO把“开普植物生态保护区”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它有8个自然生态保护区,分别是桌山(Table Moutain)自然保护区、德•胡普自然保护区(De Hoop Nature Reserve)、伯兰山群保护区(The Boland Moutain Complex)、格鲁特•温特胡克自然环境保护区(The Groot Winterhoek Wilderness Area)、斯沃特堡山脉保护区(The Swartberg Mountains)、波茨曼斯博斯自然环境保护区(The Boesmansbos Wilderness Area)、西德堡自然环境保护区(The Cedeberg Wilderness Area)以及伯威斯克鲁夫保护区(The Baviaanskloof)。开普敦科斯坦伯斯植物园,于2004年作为开普植物生态保护区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这也是首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单的植物园。
---------------------------------------------------------------------------------------------------------------------------------------------------------------------------------------
图/丰芽洞(世界最长的洞穴,拥有最长的地下河流)
---------------------------------------------------------------------------------------------------------------------------------------------------------------------------------------
丰芽-格邦国家公园位于越南广平省2000平方公里的石灰石山区,其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可追溯至古生代(大约4亿年前),是亚洲最古老的喀斯特地貌。由于剧烈的地壳运动,丰芽-格邦国家公园的喀斯特地貌异常复杂,具有许多重要的地貌特征。公园的喀斯特地貌面积广阔,一直延伸到老挝边界,沿途65公里布满了岩洞和地下河。
---------------------------------------------------------------------------------------------------------------------------------------------------------------------------------------
自然与文化混合遗产1项:牙买加“蓝山约翰国家公园”(Blue and John Crow Mountains National Park),这是牙买加的首个世界遗产,也是加勒比地区的第一个世界自然与文化混合遗产,其符合标准(iii)(vi)(ix)(x)。
图/牙买加蓝山约翰国家公园
---------------------------------------------------------------------------------------------------------------------------------------------------------------------------------------
蓝山约翰国家公园位于牙买加的东南部,由于生物多样而闻名,这里是许多濒危动物的栖息地,例如最后两个已知的凤蝶(西半球最大的蝴蝶),牙买加黑鸟,以及牙买加蟒蛇等。世界闻名的极品“蓝山咖啡”正产自这里。
---------------------------------------------------------------------------------------------------------------------------------------------------------------------------------------
图/与会各国代表纷纷祝贺牙买加首次申遗成功
文化遗产3项:意大利“阿拉伯-诺曼时代的帕勒莫和切法卢与蒙雷阿莱大教堂”(Arab-Norman Palermo and the Cathedral Churches of Cefalu and Monreale)、约旦“耶稣受洗地:约旦河外伯大尼”(Baptism Site “Bethany Beyond the Jordan” (Al-Maghtas))和沙特阿拉伯“沙特哈伊勒地区岩画”(Rock Art in the Hail Region)。
图/意大利西西里岛帕勒莫谷歌卫星鸟瞰图
---------------------------------------------------------------------------------------------------------------------------------------------------------------------------------------
帕勒莫,繁荣与衰亡并存的城市。阿拉伯人与诺曼人都在此建立王国。12世纪成为欧洲最繁华的都市。意大利诗人但丁称帕勒莫是“世界上最美的回教城市”,歌德则称这里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海岬”。
---------------------------------------------------------------------------------------------------------------------------------------------------------------------------------------
图/帕勒莫的革命场景(1848年1月12日)
---------------------------------------------------------------------------------------------------------------------------------------------------------------------------------------
欧洲1848年革命,是指反对君主政体的一系列共和派的叛乱。1848年1月,革命运动首先在西西里岛帕勒莫掀起,然后扩展到法国、德意志和意大利诸国,以及奥地利帝国。法国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第二共和国,确定了普选权。在中欧,则出现自由政治改革和民族统一之类的运动。
---------------------------------------------------------------------------------------------------------------------------------------------------------------------------------------
图/帕勒莫主教堂
---------------------------------------------------------------------------------------------------------------------------------------------------------------------------------------
帕勒莫主教堂建于1184年,由大主教 Walter Ophamil在原来的穆斯林清真寺基础上修建诺曼式教堂。13-14世纪教堂外部被哥特化,15世纪又被附加上西班牙建筑特征。仅教堂后殿部分保持最初的风格。大教堂被视为建筑风格上的混合体,哥特式的拱门、钟楼上文艺复兴时期的精美雕饰、诺曼式的半圆形殿堂、西班牙Catalan风格的南侧门廊等等,几乎是一本西西里的建筑史书。
---------------------------------------------------------------------------------------------------------------------------------------------------------------------------------------
图/圣若望修道院
---------------------------------------------------------------------------------------------------------------------------------------------------------------------------------------
圣若望修道院这一阿拉伯-诺曼风格的教堂可追溯至公元6世纪,伊斯兰征服西西里之后,该教堂变成一座清真寺。诺曼征服后,西西里的罗杰二世将其重归基督教。建筑的亮点在于红色穹顶,带有阿拉伯风格。华丽的双柱券廊庭院是这所古老的修道院保存得最好的部分。
---------------------------------------------------------------------------------------------------------------------------------------------------------------------------------------
图/蒙雷阿莱大教堂
---------------------------------------------------------------------------------------------------------------------------------------------------------------------------------------
蒙雷阿莱大教堂位于今意大利西西里岛帕勒莫的卫星镇蒙雷阿莱。公元12世纪,诺曼王威廉二世在这里修建了这座大教堂。该教堂在设计与装饰时广泛吸收了法国、伊斯兰教与拜占庭的模式。雕刻精美的门框中的主要青铜大门(1186年)是用42幅来自圣经的情景装饰而成。教堂长102米,宽40米,古朴雄浑,为诺曼式的代表作。
---------------------------------------------------------------------------------------------------------------------------------------------------------------------------------------
图/切卢法教堂
图/意大利巴洛克派画家Francesco Albani在17世纪所作的《耶稣在约旦河受洗》
图/沙特哈伊勒地区岩画
当日公开讨论审议的焦点仍集中在非洲与阿拉伯国家的提名项目上。技术能力的欠缺,导致长期以来非洲和阿拉伯地区等发展中国家的遗产在《世界遗产名录》中所占比例较低,也影响到《世界遗产名录》的代表性。
在当天的公开讨论与审议中,3项非洲遗产因项目申报类型、突出普遍价值认定、遗产地范围划定、保护与管理等问题而被“推迟”(Referral),而当日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两个阿拉伯国家项目则经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激烈讨论,最终才经委员国达成一致,将决议草案的“推迟”(Referral)建议更改为最终决议的“列入”(Inscriptio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IDE EVENT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场外会议I:韧性世界遗产城市合作(Cooperation for Resilient World Heritage Cities)
遗产城市与其它城市一样,面临着近年来持续增加的自然灾害、武装冲突、气候变化、人口变化、社会冲突等自然和人为风险,并且已经不可避免地对文化遗产产生影响。
在此背景下,“韧性世界遗产城市合作”场外会议由世界遗产城市组织(OWHC)副秘书长Lee Minaidis主持,世界遗产城市组织(OWHC)主席Denis Ricard介绍了该组织致力于“韧性世界遗产城市”的目的和计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专家Michael Turner教授,联合国国际减灾署(UNISDR)负责人Jerry Valasquez、UNESCO紧急事件准备与响应部门负责人Giovanni Boccadi、ICCROM能力建设专家Joseph King等着重探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对建设“韧性城市”的作用和思路。
2015年第三届联合国世界大会(The 3rd UN World Conference)上,《2015-2030仙台减灾框架》(Sendai Framework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将理解灾害风险、管理风险、风险预防投入、灾害应对准备列为四个优先措施,其中,城市文化和遗产已成为“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
ICCROM能力建设专家Joseph King以世界文化遗产“加德满都谷”为例,介绍了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界应对灾害和灾后恢复所采取的措施,指出世界遗产城市应对突发灾害的能力建设不仅仅是一项长期战略,更要重视应对突发事件为目的的短期能力建设。
灾后能力建设包括:整合国际遗产保护专业力量建立快速应对机制,第一时间完成灾后评估报告;针对突发情况导致遗产破坏的现场能力培训,不仅仅应针对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员,还应包括参与救灾的人员和社区居民;以及制定长期恢复计划。
图/ICCROM专家Joseph King介绍世界文化遗产“加德满都谷”灾后应对情况
场外会议II:世界遗产相关二类中心非正式会议
7月3日,借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之机,与世界遗产相关的二类中心举行了一次非正式会议,约30名来自6个二类中心、咨询机构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部门的代表出席会议,并在会上分享了各自的年度工作进展以及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合作。
WHITRAP上海中心执行主任邵甬教授、常务副主任陆伟女士和机构联络人兼项目专员李泓女士出席了会议。陆伟女士首先介绍了WHITRAP根据中心中期战略(2014-2019)所开展的工作情况,其中重点介绍了历史性城镇景观(HUL)、管理规划、遗产影响评估(HIA)和世界遗产与可持续旅游这四个UNESCO优先项目。
2016年的第5届二类中心年度工作会议将由针对亚太地区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和培训而成立的新的二类中心承办。该年度会议旨在分享各中心的经验并合作开展活动,同时增进二类中心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网络之间的关系。
图/WHITRAP上海中心常务副主任陆伟介绍WHITRAP根据中期战略开展的工作情况
文字供稿:姚轶峰 李泓 刘真
编辑审校:刘真
图片来源: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