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与可持续旅游”(WH+ST)培训班顺利举办 |
发表时间:2021-07-27 阅读次数:4439 |
2021年6月7日至11日,我上海中心举行了第二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与可持续旅游”(WH+ST)培训班。本次培训邀请国内外遗产保护研究和文化旅游等领域16名专家学者担任授课教师,针对WH+ST背景、突出普遍价值(OUV)认知、管理规划、可持续旅游以及社区协同等内容进行讲解。共计30名学员参加了此次培训班,分别来自遗产地管理机构、博物馆与高校、旅游公司等不同单位,女性学员占63%,惠及16位来自盐城、武陵源、九寨沟、海龙屯、丽江古城、良渚古城、秦始皇陵、清东陵、山海关、泰山、庐山、澄江化石群12处世界遗产,以及阆中古城和南京古城墙2处预备清单的一线工作者。 本次培训旨在帮助学员了解后疫情时代世界遗产地面临的新挑战,明确世界遗产管理机制与工作的基本要求,掌握以价值认知、保护、展示、传播和体验为核心的可持续旅游方法,探讨适宜中国国情的遗产地保护与发展策略。培训共包括“世界遗产价值认知与保护”、“世界遗产保护与管理规划”、“世界遗产旅游的销售策略”和“世界遗产社区协同”4个模块,基于遗产地OUV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重新审视遗产地保护与管理的现存问题,围绕遗产地价值解说与资讯、遗产地质量监测与管理、旅游体验创新与文旅融合、遗产数字化技术变革和社区协同发展实践等方面展开,积极探索有效的解决策略。在上海文化和旅游局的支持下,主办方还结合课程模块安排了“上海建筑可阅读”项目的实地考察,以静安区陕西北路历史文化名街和杨浦区杨浦滨江为例,从“面、线、点”三个维度展现上海文旅融合项目以及不同利益相关方合作的落实工作。除理论知识外,为使学员们对世界遗产保护与管理有了一个全面立体的认知,学员分成六组针对练习遗产地,围绕四大模块,小组成员逐层剖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为学员们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合作交流平台。培训后,学员们对课程的认可度很高,98.45%学员对课程设计表示满意。 2021年6月7日第二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与可持续旅游”全国培训开幕式合照 ©️亚太遗产中心2021
开幕式 开幕式采取线上线下同步直播方式,由同济大学景观学系韩锋教授主持,特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主任Shahbaz Khan先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亚太部主任景峰先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秘书长周俭教授致辞,总结了第一期试点项目(2015-2020)取得的成功,以及对第二期中国试点项目的鼓励、支持与期待。 2021年6月7日Shahbaz Khan开幕式致辞 ©️亚太遗产中心2021
景峰主任指出旅游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推动遗产地发展的主要动力,也造成了一定的环境与社会问题。“世界遗产地可持续旅游”试点项目具有落实世界遗产突出普遍价值保护和引导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中国试点项目也将继续贡献具有全球示范意义的遗产地保护经验与发展策略。
2021年6月7日学员听取景峰开幕式致辞 ©️亚太遗产中心2021
2021年6月7日周俭开幕式致辞 ©️亚太遗产中心2021
课程模块
2021年6月7日Peter Debrine 介绍WH+ST项目背景 ©️亚太遗产中心2021
2021年6月7日韩锋介绍中国试点项目背景 ©️亚太遗产中心2021
亚太遗产中心(上海)项目专员李泓女士对亚太遗产中心(WHITRAP)机构职能、优先项目、培训课程和培训人员进行了具体介绍。
2021年6月7日李泓讲解培训内容 ©️亚太遗产中心2021
模块1 世界遗产价值的认知与保护 该模块介绍了OUV及其完整性和真实性的内涵,以此为基础展开遗产地价值保护、解说、传播和体验,并强调了遗产地社区参与可持续旅游的重要意义。同济大学景观学系韩锋教授指出可持续旅游是传播遗产地OUV的重要途径,目前对OUV认知和保护措施的缺失造成了世界遗产公信力危机,她明确了世界遗产登录标准和OUV完整性和真实性的内涵,强调需要完整保留遗产价值载体及其特征,并结合庐山、丽江古城、江南古镇、武当山和九寨沟等案例,分析了遗产地现存问题主要在于对OUV及其载体的认知差异、解说内容与形式的不足以及对OUV真实性和完整性保护的缺失。韩教授指出遗产地价值体系由OUV和本土遗产价值共同构成,应引导社区参与可持续旅游,提升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社会经济收益,积极推行“价值共享、责任共担”的高品质遗产地可持续旅游。
模块2 世界遗产价值及其规划管理 2021年6月8日韩锋讲授《世界遗产保护与管理规划》©️亚太遗产中心2021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张朝枝教授指出遗产地监测能够避免不规范的游览观光、旅游经营、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对遗产地造成的负面影响,对落实遗产地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他以莫高窟、嘉峪关和泰山遗产地为例,展示了遗产地的日常监测内容和监测途径,以及监测指标的选取方法和多样化的数据获取途径,并提出了基于监测结果完成定期检测报告、辅助政策制定和优化运营模式等应用策略。
2021年6月8日张朝枝讲授《遗产地旅游影响监测与管理》©️汪澜/亚太遗产中心2021
九寨沟管理局科研处处长杜杰先生以九寨沟为例,分享了其经历地震与疫情等自然灾害后的重建经验。他介绍了九寨沟OUV内涵、遗产地管理机制和发展历程,并从植被修复、山地灾害治理和生态系统监测等方面重点讲解了九寨沟灾后重建的措施,包括实施遗产地项目责任制以提升重建效率、引入多学科合作并采取“近自然”修复、征求利益相关者意见并规范管理行为、完善并更新安全基础设施、构建大数据风险评估和旅游监测系统、提升品牌形象并推广宣传教育等策略,为遗产地灾后重建和保护管理做出了优秀示范。
2021年6月8日杜杰讲授《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实践》©️汪澜/亚太遗产中心2021
模块3 世界遗产价值及其旅游产品 2021年6月9日肖潜辉讲授《世界遗产旅游的营销策略》©️汪澜/亚太遗产中心2021
2021年6月9日杨晨讲授《世界遗产与可持续旅游:数字技术的变革效应》©️汪澜/亚太遗产中心2021
春秋航空规划发展部高级市场研究经理赵振霖先生介绍了文旅融合的国际背景和我国文旅产业的发展趋势,提出“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融合路径,并分享了巴塞罗那的高迪建筑转型、英国遗产彩票基金会修缮、德国鲁尔区改造和上海民俗文化中心、四川自贡灯会、乌镇戏剧节等国内外的典型案例,归纳了“模式自信”、“产品完善”、“消费升级”和“文化认同”等文旅融合策略。
2021年6月9日赵振霖讲授《文旅融合——21世纪的诗和远方》©️汪澜/亚太遗产中心2021
模块4 世界遗产地内的社区协同 2021年6月11日Himalchuli GURUNG线上讲授《文化公约对可持续发展的协同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的世界遗产保护与管理项目》©️汪澜/亚太遗产中心 2021
2021年6月11日燕海鸣线上讲授《世界遗产与社区可持续——以世界遗产第三轮定期报告为视角》©️汪澜/亚太遗产中心2021 2021年6月11日杨小茹讲授《西湖“景中村”协调发展的探索与实践》©️汪澜/亚太遗产中心2021
小组作业 本次培训结合4个模块设置了小组讨论作业,帮助学员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并交流实践经验。30位学员共分为6组,以盐城湿地、丽江古城、杭州良渚、泰山、庐山和九寨沟等遗产地为例,针对世界遗产OUV认知及其规划管理、旅游产品、和社区协同4个议题展开讨论,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1)在遗产价值认知方面,学员们普遍认为遗产地管理人员、游客、居民等利益相关者缺乏对OUV的认知,遗产地官方咨询和解说内容也不清晰准确, 使得OUV无法有效传播和展示,呈现的旅游形式过于商业化,并且对遗产地社区居民的情况也缺乏关注,导致遗产地价值体系认知不完整。因此,学员们提出了加强各方利益相关的能力建设和专业素质提升,明确以OUV为核心的宣传途径,引进数字化技术丰富解说与体验,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激发游客的自主学习意愿,增加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并赋予其管理权力等解决策略。 (2)在保护管理方面,学员们普遍认为存在遗产地管理部门职能冲突造成了执行效率较低,商业化过度对遗产地造成了冲击,存在不规范的旅游和管理行为且缺乏专业人员和资金投入,社区居民外迁现象严重,土地权属不明和遗产地与其他体系规划和权限重叠等问题。因此,学员们希望通过制定具有权威性的“保护管理规划”强化对遗产地业态引导,基于OUV和遗产地社区文化制定高品质的旅游产品,建立共享的信息化数据平台、明确遗产地管理权限与责任范围,开展多方协调会等方式进行改善。 (3)在旅游产品方面,学员们普遍认为遗产地现有的旅游产品较为低端且同质化现象严重,没有很好地展现遗产价值,仅追求短期盈利,缺乏系统性和可持续获利。学员们也依据各遗产地特点,提出了规范化和标准化生产引导,设置IP形象与产品准入门槛,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为遗产地引流,研发多元的产品类型以适应不同游客需求,在多民族聚居区增强对居民的能力建设使其能够参与旅游解说和体验等积极策略。 (4)在社区协同方面,学员们归纳了遗产地社区居民的主要诉求在于增加经济收入并改善生活质量,获得更多发展空间、政府支持和产业引导,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网络等方面。同时居民也存在OUV认知缺失和地方认同感与自治力较低的问题。因此,学员们认为政府管理部门应加强“自上而下”的引导作用,科学引导社区布局和功能,采用“激励机制”提升居民的自治意愿,引导居民参与地方事务决策,增强其归属感和认同感,并提出建立以居民为主体“自下而上”的有效对话机制,设立社区委员会反馈居民诉求和协调发展意愿等策略。 小组作业讨论 ©️汪澜/亚太遗产中心2021
课堂汇报 ©️汪澜/亚太遗产中心2021
韩锋点评学员汇报成果©️汪澜/亚太遗产中心2021
杜杰点评学员汇报成果 ©️汪澜/亚太遗产中心2021 课程评估 为提高WHITRAP后续培训课程的质量,在本次“世界遗产与可持续旅游”全国培训课程结束后,学员填写了课程评估表。共收到31份问卷,有效问卷29份。该问卷从定量“课程组织”、“课程设计”、“授课内容”和定性“意见建议”两个部分,评估培训课程的品质与成效。结果显示,100%学员对课程组织、98.45%对课程设计表示满意。以下是分类详解。1. 课程组织 学员在课程组织上与给予了高度评价,且普遍对课程设施与后勤保障非常满意。从评估结果来看,79.31%的学员对课程组织非常满意,20.69%的学员对此表示满意。部分学员希望在日后的培训中实地考察活动安排在培训最后一天,这样更有利于学员将课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分析融会贯通。课程组织具体统计数据如图1。 图1
2. 课程设计 学员对课程设计总体满意度很高,98.45%的学员对此评价为“满意”及以上。在课程质量上,学员认为本次培训教师团队卓越、教学方法新颖、课程内容清晰明确且能够很好地适用于日后开展遗产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工作。此外,培训教材也获得学员的一致好评。 为了促进学员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体会,在每日课程结束后学员以小组为单位就当日议题进行讨论并汇报讨论成果。97.73%的学员认同小组作业成果(评价满意及以上),并能与学员自身实际工作内容融会贯通。美中不足的是,由于随机分组的小组成员来自不同遗产地,彼此之间的了解不够充分,这影响了培训初期的小组讨论效率。课程设计具体统计数据如图2。 图2
3.授课内容 此板块对每一位授课老师的教学内容进行评分。从评估结果看,最高分是韩锋教授主讲的《世界遗产价值认知与保护》和《世界遗产保护与管理规划》。并列第二名的是张朝枝教授的《遗产地旅游影响监测与管理》、杨晨教授的《世界遗产与可持续旅游:数字技术的变革效应》、吴斐女士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陕西北路》和燕海鸣老师的《世界遗产与社区可持续——以世界遗产第三轮定期报告为视角》、与杨小茹老师主讲的《西湖“景中村”协调发展的探索与实践》。此外,肖潜辉教授的《世界遗产旅游的营销策略》、杜杰处长的《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实践》和鞠曦博士的《杨浦滨江》也获得了学员的一致认可,位列第三。 4. 意见与建议 100%学员表示符合对本次培训的预期,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师资庞大、课程涵盖面广,对遗产地的保护管理以及可持续旅游都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对感兴趣的专题,学员表示希望能获得更多“世界遗产管理规划”、“遗产评估”、“城市更新”、世界遗产公众普及等方面的内容。 |
下一篇:张家界地质科考研学营顺利举办
|
当前位置:首页
Copyright © 2009-2012 World Heritage Institute of Training and Research-Asia and Pacific (sha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