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回顾 |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遗产保护与设计大会”主旨演讲纪要
  发表时间:2023-10-18  阅读次数:1350

1-1

    2023年9月26日至28日,“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遗产保护与设计大会”暨“世界城市遗产保护高校联盟第一次会议”在上海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大礼堂“雷士德工学院”旧址和同济大学文远楼顺利举办。本次大会由同济大学主办,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分中心(WHITRAP上海)和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本次国际会议也是2023上海世界设计之都大会的论坛活动之一。






主旨发言环节现场

    会议分为开幕式、主旨发言、三个主题分论坛、闭幕式四个主要部分。2023年9月26日下午的主旨演讲环节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与培训研究中心秘书长周俭主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历史名城保护处处长胡敏,以色列贝扎雷艺术与设计大学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城市设计与保护研究教席负责人迈克·特纳(Michael Turner)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德国国家工程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吴志强教授,法国建筑与遗产之城当代中国建筑观察站负责人兰德女士(Françoise Ged),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风貌处副处长庄晴女士分别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历程与展望

新闻2-2

胡敏

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处处长
博士、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注册城市规划师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历史名城保护处胡敏处长发表了关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历程与展望》的演讲。胡敏处长首先向中外嘉宾介绍了我国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历史进程和成就。自1982年国务院发布了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以来,我国的城乡历史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强调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在真实、完整的前提下,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有温度、有耐心地保护好城市与建筑风貌。2021年8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城镇化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节点,《意见》具有立足新高度、践行新理念、建构新体系的里程碑意义。接下来的演讲中,胡敏处长从以下四点对新时期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进行了思想阐述:第一,保护应有完整时空概念;第二,尊古而不复古,守正而非守旧;第三,城市是生活的家园;第四,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最后,胡敏处长指出,历史文化名城在新时期应作为国家社会发展的动力,我们应推动历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城市遗产作为赋能经济、赋能生活的载体。


大都会时代的历史性城镇景观

新闻2-3
迈克·特纳(Michael Turner)
以色列贝扎雷艺术与设计大学教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城市设计与保护研究教席负责人

    迈克·特纳(Michael Turner)教授以《大都会时代的历史性城镇景观》为主题针对可持续发展对城市遗产的变化进行了演讲。他介绍了“Heritopolis”这个新颖的概念,并指出近年来遗产的概念从过去单纯的建筑遗产到如今包含城市、大都市等概念的活态遗产。遗产边界的改变离不开社会、经济、文化等遗产价值的意义拓展,特纳教授强调,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特纳教授以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历史性城镇景观的建议书》、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等历史性变革为例,介绍了文化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第四项支柱所起的作用。此外,他引用了人居三大会通过的《新城市议程》和相关理论针对城市和文化的密切关系进行了详细阐述。“Heritopolis”,即英文“遗产”和“大都会”的结合,充分体现出遗产和大都市之间的关联。遗产不仅仅面向过去的历史,也能创造未来,因而可以增强城市的生命力和韧性,也能带动城市的活力。在演讲最后,特纳教授强调了跨学科研究对于知识生产和创新模式的重要性,借用五重螺旋创新系统的概念,他认为社会变革带来文化变革,文化变革又对文化遗产的形成和保护至关重要,因此城市遗产的未来离不开教育、经济、政治制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进步与协作


城市生命 智慧复兴

4-1

吴志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
德国国家工程科学院院士
瑞典皇家工程款科学院院士

    吴志强院士在主旨演讲中主要以案例支撑分享了他对城市智慧复兴的三点见解。吴院士首先以他过去在柏林、巴黎、汉堡港口、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特色规划设计案例提出“城市是个生命体,城市生命需要呵护”的观点。其次,吴院士提出“复兴要做到精准精确精密”,精准识别区分每个城市的基因和细胞在城市空间规划上十分重要。吴院士表示,城市空间中不变的就是其主体基因,如:山水天地自然格局、对待环境的文明智慧、城市标识及其肌理。他介绍了团队对古城及其基因的探索和挖掘工作,譬如全国22个典型古城的建筑高度、建筑密度与容积率比较、对各个古城亟需改善的路段街道进行精准识别和色彩规律挖掘等。“中华文化中,用药不习惯用单方药,总是用复方药。同样,只有功能复合的城市,才真正拥有城市的味道,才可以享受到中华文明活力的城市。”吴院士用生动的类比强调出城市复兴的核心在于综合的配置。他分享的第三个观点是“复兴是超越物质的”。他提出,复兴是为了人民更好的生活,并非想当然的改造。城市生命力需依靠智慧的老城复兴来点燃,而复兴是为了城市更繁荣的发展,并介绍了他带领团队打造的“仙元宇宙”项目。吴院士还以“绍兴·古城创新大赛”为例充分说明了复兴在为创新更可持续的涌现上的重要性。吴院士总结道,“保护基因,更新细胞,复兴生命,让数字赋能遗产,让文化赋能创新,让百姓生活更加美好,实现联合国SDG第11条城市与社区发展战略目标”

4-2


关爱场所、人和城乡遗产


5-1

兰德(Françoise Ged)

法国建筑与遗产之城当代中国建筑观察站负责人

    法国建筑与遗产之城当代中国建筑观察站负责人兰德(Françoise Ged)以《关爱场所、人和城乡遗产》为主题发表了演讲。她首先介绍了“法国建筑与遗产之城”这一法国文化部旗下的文化机构。该机构于2007年开设,其目标为建设和谐的社会、建筑和城市。其中,当代中国建筑观察站致力于推动中法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城市服务人员等的交流项目,并与同济大学、亚太遗产中心(上海)等合作伙伴开展了广泛的合作项目。之后,她围绕城市遗产和可持续发展中的“景观”概念展开了介绍,追溯其历史渊源,并引用了2019年在四川眉山举办的“文化2030:城乡发展”国际会议。她强调,在世界范围内,遗产,无论是城市遗产还是乡土遗产,物质还是非物质遗产,文化亦或自然遗产,都日益受到威胁。遗产的根基在于传承。因此,民间社会和教育应发挥关键作用,人们需要学会关心遗产、共同行动、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接下来兰德介绍了法国的遗产保护经验,及开展的多个遗产教育项目,包括建成和非建成遗产、正式和非正式遗产,其目标为学会分析、修复和改造遗产、建筑群和景观,以适应当代需要。她还分享了中国的可持续建筑与城市规划的案例。最后,她引用德国自然科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的观点,呼吁遗产工作者关注实地考察以发现研究对象的不同视角,不要让知识和思想囿于预先确定的类别或学科,并运用新的策略来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5-2


立足历史风貌保护和文化遗产传承,
推动高品质城市更新


6-1
庄晴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风貌处副处长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风貌处副处长庄晴做了题为《立足历史风貌保护和文化遗产传承,推动高品质城市更新》的演讲,她以时间为顺序,分三个阶段介绍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风貌保护和文化遗产传承。上海自1986年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构建了覆盖全域的保护对象体系,在国内率先开展地方保护立法,构建了多层次的保护规划管理体系,积极探索历史风貌保护和活化利用的实施路径。第一阶段为1986-2001年,上海从单体建筑保护起步,在全国率先制定政府规章,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确立名城保护的重要地位。第二阶段为2002-2015年,上海开始由点及面,全面建立“城、镇、村”及“点、线、面”的保护对象、法律法规、保护规划管理体系。第三阶段为2016年至今,上海开始将风貌街坊纳入保护范围,在城市更新背景下提升整体保护理念,探索以用促保路径。回顾上海历史风貌保护的发展历程,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保护工作,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历史风貌保护对象和管理体系在整体性和系统性方面位于全国前列。迈入新时代,上海这座近现代发展起来的历史文化名城既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着历史保护与现代功能在空间上高度重合的严峻挑战,需要不断创新探索历史保护与城市更新协调推进的路径和方法,努力打造新时代历史风貌保护的“上海样本”。

6-2

·END·




供稿:大会工作组
排版:罗希、宋玖


Copyright © 2009-2012 World Heritage Institute of Training and Research-Asia and Pacific (sha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