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遗产保护与设计大会”主题一论坛纪要 |
发表时间:2023-10-20 阅读次数:1508 |
2023年9月26日至28日,“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遗产保护与设计大会”暨“世界城市遗产保护高校联盟第一次会议”在上海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大礼堂“雷士德工学院”旧址和同济大学文远楼顺利举办。本次大会由同济大学主办,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分中心(WHITRAP上海)和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本次国际会议也是2023上海世界设计之都大会的论坛活动之一。
会议分为开幕式、主旨发言、三个主题分论坛、闭幕式四个主要部分。2023年9月26日晚的主题一论坛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与培训研究中心上海分中心执行主任邵甬主持。9位来自中国、美国、葡萄牙、意大利、日本、中国澳门、西班牙、荷兰和厄瓜多尔的专家围绕“跨学科研究——《关于历史性城镇景观的建议书》理论发展与实现路径”的主题做了精彩的分享。
四维城市——时空演变中的建成遗产
何依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何依教授在《四维城市——时空演变中的建成遗产》演讲中分享了关于四维城市的研究进展。何依教授首先介绍了在“建成遗产”语境下,对非纪念性“次要建筑”的关注,并指出“四维城市”研究便是对这一概念的拓展。由此,从“空间关系”出发,提出“隐性历史要素”的保护价值,其中历史格局转译与建筑肌理类推的关键技术,在城市建设“保”与“拆”的问题上有着重要现实指导意义。她列举了中外多个案例,来证明时空演变中历史“在场性”的作用和意义。她从时空的空间化和空间的时间化两个方向出发,介绍了四维城市的理论体系,从中选取历史肌理问题展开讨论。她提出了民居建筑中“肌理单元”概念,在此基础上,根据建筑类型学原理,“原型”单元可转换为“类型”单元,在这一过程中变化的是建筑单体,不变的是空间关系,关键技术是如何识别转换中的“度”,体现在“原型-类型-异型”识别中,并分别从实体和空间两个维度,介绍了“同构型类肌理”与“相似性类肌理”两种类型。何依教授还通过了南华门历史街区的规划案例,论证这一研究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最后,她指出,城市发展有着自己的生命周期和文化积淀,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层”,历史城市保护与发展需建立在“历史层叠系统”基础上,揭示内在的演化逻辑,在整体层面达到风貌管控目的。
遗产治理的创新
兰道尔·梅森(Randall Mason)
宾夕法尼亚大学韦茨曼设计学院的兰道尔·梅森(Randall Mason)教授做了题为《遗产治理创新》的演讲。在历史性城镇景观的背景下,他将关注点聚焦于治理,指出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治理问题日益紧迫,关注治理对于遗产保护教育有着重要意义。梅森教授首先介绍了治理的定义,认为治理是管理环境和社会的一种综合手段,并且进一步辨析了治理与政府的差异。随后,他提出了关于治理的三个具体问题。第一个是整合问题,他结合费城街道的案例,指出应当从遗产保护这个单一领域转向更大范围的实践,用更多共识取代孤立的想法。第二个是产权问题,他通过费城社区绅士化的案例,说明在平衡公共与私人利益方面,产权会导致特殊的治理问题,他也进一步指出,我们应当在产权问题上有新的突破,探索新的治理工具,并关注跨学科领域新的实践。第三个是增长问题,他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新叙事也许会继续强调增长和设计对策,但应该突出遗产保护问题,并且,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治理作为前景才能得以实现。最后,梅森教授还指出,在以上三个问题中,整合问题可以在短期内得以改善,但是产权问题和增长问题则是一个长期的解决过程,我们既需要考虑现状,也需要考虑长远的未来,而遗产保护工作者则有着特殊的责任,从更长的时间维度去理解城市问题。
以过去经验迎接未来挑战
玛丽安娜·科雷亚(Mariana Correia)
科雷亚女士首先讲述了在技术发展、新材料出现以及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生活方式和当地建筑工艺逐渐消逝的困境。随后,科雷亚女士依次介绍了报告的四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乡土建筑,她定义乡土建筑为“没有正式规划,但具有内在智慧和文化的建筑”,认为在平衡节能、传统、环境、社会的背景下,乡土建筑有潜力成为可持续性的解决方案,并以欧洲VerSus项目为例,展现了对根植于乡土知识中的原则的认同。第二部分是社区参与,她指出社区参与有助于居民融入社会,支持传统的生活方式并保持社会凝聚力,这需要我们更具包容性地加强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她还通过集体用水和集体住房建设的案例,具体阐述了社区互助意识的意义。第三部分是当地技术,她认为与非物质遗产相关的当地技术对于整体性保护至关重要,社会和文化凝聚力是当地可持续性的核心。她进一步指出应当通过识别当地技术,制定战略来保护每个地区独特的建筑文化。第四部分是对于教育和研究的关注,她认为由于没有足够理解和重视当地的建筑知识,大量参与遗产修复的建筑师和工程师选择拆除建筑内部的部分,并用新材料取而代之。因此,建筑院校的课程可以在重视传统建筑体系、当地技术和乡土建筑独特性方面发挥根本的作用。最后,科雷亚女士呼吁我们通过更多的社区参与、重视当地技术、传递社会责任,更加积极地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由人及己——城市遗产理念的跨学科本源
雅各布·贝内德蒂(Jacopo Benedetti)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后雅各布·贝内德蒂做了题为《由人及己——城市遗产理念的跨学科本源》的演讲。他首先介绍了城市遗产是如何在 19 世纪末首次被定义为当代城市化进程之外的东西(即自我)的:套用弗朗索瓦丝·乔伊的说法,历史名城的概念化不是因为它是什么,而是因为它不是什么。他进一步提到了最早对城市遗产进行正面定义的尝试之一可以追溯到现代城市规划的经典之作卡米洛·西特的《城市建设艺术》(1889 年)。该书是20世纪城市主义的重要参考文献。同时,他指出西特的研究还体现了一种开创性的跨学科性。此外,他还提到了德国建筑师赫尔曼·梅尔滕斯的一系列观点,尤其通过借鉴19世纪晚期光学生理学的见解和概念,城市建设开始与实验心理学产生关联。在演讲中,贝内德蒂指出在西特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当代思想革命即城市遗产的发明和心灵科学的发明的意外交汇。他还提到这种融合对整个20世纪产生了影响。最后,他提到了当前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快速发展,以及这种跨学科研究为解决历史性城镇景观方法所遇到的一些挑战提供了新的解释和操作工具。
回应地方遗产管理需求的必要性: 研究人员的跨学科合作
稻叶信子
稻叶信子教授从遗产保护领域相关概念在日语中的翻译和对应术语出发,认为至少就日本而言,城市与乡村地区没有明确的物理边界,行政区域的划分多从人口密度、空间规模和从业比例出发,而遗产保护及管理领域中,城乡概念难以区分(大都市地区除外)。而后,她介绍了日本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是高度综合的,涵盖了文化、自然,物质与非物质,各种类别的文化遗产管理事务由一个专门部门负责,涉及文化、经济、农业等领域的专家与官员,这是跨学科合作带来的遗产管理上的优势。当前,日本文化遗产管理一直致力于寻找联系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更加综合的管理方法,经历了2004、2007、2008三次调整,并于2018年完成了文化财保护法的最新修订,后者的主要内容包括:推动地方政府建立自己的遗产管理计划,基于对辖境内自然与文化资源的全面调查,形成保护、管理、利用的策略。她介绍,当前日本地方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正从点状保护转向综合的全域保护,这一过程也助力了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最后,稻叶信子教授以秋田地区文化资源调查为例,介绍了调查过程中地方政府、大学、研究所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情况,认为在地方遗产管理领域,研究人员的跨学科合作具有必要性,且自下而上的遗产保护需要被鼓励。
澳门历史性城镇景观层级性的形成机制 和当代城镇景观可持续策略
郑剑艺
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建筑学课程主任郑剑艺副教授做了《澳门历史性城镇景观层级性的形成机制和当代城镇景观可持续策略》的汇报。在简要介绍了澳门城市概况、城市历史后,他详细分析了澳门城镇景观的构架。他采用康泽恩城市形态学的方法,识别出澳门历史性城镇景观的三个层级机制:街区扩张、住区填充、街道再开发,从而全面揭示了澳门450多年城市发展的连续性、拼贴式的历史层级性城镇景观特征。作为历史性城镇景观的当代组成部分,社区人文景观有利于物质景观的保存和延续,重新激活历史性的场所空间。为此,他介绍了澳门在应对当前城镇景观挑战时的一些可持续做法。澳门的社团是历史性城镇景观可持续发展的独特要素,通过民众教育和社区营造,恢复社区和市民对历史性场所的认识和参与,如澳门文遗研创协会主办了历史性城镇景观保护和规划青年培训,社区营建促进会(MCCPA)为茨林围活化再生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并成为社区和相关政府部门、其他社会团体与社区有效沟通的重要桥梁,发挥了重要作用。数字化技术是历史性城镇景观保护的重要手段。研究团队以澳门重要地标性建筑为例,采用计算性景观视廊空间分析获得了准确性和全局性的视廊范围、可视区域、建筑限高等重要指标,在高密度城市条件下能够科学指导景观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可持续关系。
文化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地方和地区政府如何促进 文化遗产与城市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乔迪·帕斯夸尔(Jordi Pascual)
乔迪·帕斯夸尔的演讲《以文化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地方和地区政府如何促进文化遗产与城市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首先简要介绍了UCLG工作的目标、内容、方法等三个方面的最新信息,然后分享了他对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关系的见解。他认为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中关于文化方面的目标非常薄弱,没有赋予文化行动者、文化社区在实现目标和指标方面足够的权力。这也是为什么UCLG致力于向地方政府成员提供工具以帮助他们将文化政策与地方实施、SDGs地方成就结合起来。在地实施中,文化政策不能孤立地建立,而要与城市政策、城市规划、教育、健康和福祉、经济增长、基础设施相联系。今天的文化政策应该既考虑文化行动如何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也考虑文化行动者。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文化政策中的一些价值观和行为。为此,他举例某些地方旅游业的过度存在正在挑战公民的文化生活;性别平等方面,父权制的存在以及对妇女和女孩的歧视使得她们无法参与社区的文化生活等等。最后,乔迪强调我们需要文化提升。一方面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17个目标时培养更多的文化,另一方面即使在今天的框架下无法向SDGs添加新目标,我们也迫切需要提出一个文化目标,尤其是在2030议程中。
关于历史性城镇景观的方法
安娜·佩雷拉·罗德斯(Ana Pereira Roders)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文化遗产价值专业教授安娜·佩雷拉·罗德斯带来了《关于历史性城镇景观的方法》的演讲。她在简单介绍团队研究方向后,分享了她关于遗产保护理论、历史性城镇景观的政策建议,以及团队目前成果的一些经验和思考。遗产具有一系列重要意义,可以传达给城市地区和资源,但当其没有被列入名单,没有保护身份时要怎么办呢?通过理解更广泛的价值观和传统价值观与遗产政策的关系,探究城市中的资源并对比不同城市、不同管理方法,安娜发现遗产的价值超出了最初或官方认可的部分,并试图理论化城市有形和无形方面转变的具体差异。安娜强调HUL是为所有城市设计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到专家的跨学科性,从国家到地方的跨部门性,谁来决策?考虑哪些价值观?我们如何快速公平发挥作用?等等。安娜介绍了其所在团队在世界各地不同城市进行的案例研究,试图与地方政府和国家政府合作,进一步改善和改革他们的遗产规划。比如:方法论研究、政策评估分析、价值观在建筑环境中具体干预的推动作用;利用人工智能、社交媒体和在线公众来比较城市的突出普遍价值、城市的文化意义,或者将政策文件与文学和社交媒体进行对比等。安娜强调“HUL是一个持续的雄心,它试图更好地理解我们如何重视城市,以及这对它们的保护有多大影响,帮助改善保护,并进一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历史性城镇景观建议书》在昆卡: 遗产城市保护的风险与挑战
塞巴斯蒂安·阿斯图迪约·科德罗(Sebastian Astudillo Cordero)
昆卡大学古迹遗址和保护教授、硕士课程主任塞巴斯蒂安·阿斯图迪约·科德罗和他的同事朱莉娅·雷·佩雷斯和玛丽亚·欧亨尼娅·西贡西亚带来了《<关于历史性城镇景观的建议书>在昆卡:遗产城市保护的风险与挑战》的演讲。三位从先期、现在、未来挑战三个方面对昆卡经验进行了解读。项目初始,昆卡面临着城市发展及第一代经济变化所伴随的强烈社会变革压力、历史区域及其周围环境的改造。他们将整个《关于历史性城镇景观的建议书》作为工具引入昆卡,通过HUL新视角、跨学科工作、社会力量参与等新方法,整体识别城市自然和文化环境中物质和非物质遗产,并对潜在威胁和新出现的威胁进行批判性分析,建立社区政府专家等多元利益主体合作体系,并出版成果。玛丽介绍了昆卡的现状及其面临的HUL保护方法的挑战。昆卡需要面对未来房地产开发、交通等发展需要,以及移民、旅游业等当下和未来的社会经济问题,不仅要处理被认可的遗产,还要处理现代遗产,及当代建筑和未来发展所需要的空间。过去的管理计划已经不适用现在的发展,亟需新管理计划的建设。面对这些问题,昆卡大学的教授们提出实施关于HUL的建议,旨在关注与政府规划、可持续发展、第一代指标和公共政策的关系。将整体保护与城市规划联系起来,建立一个混合的方法论,包括:查看具体目标,定义该地区的威胁脆弱性,更详细地识别文化、自然和社会资源,并提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最终制定一套公共政策等。探索城市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结合,将文化和自然遗产纳入包容性的可持续规划,实现整体保护,为建设更安全的城市和更大的社会创造做出贡献。
总结
迈克·特纳(Mike Turner)
最后,来自以色列贝扎雷艺术与设计大学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城市设计 与保护研究教席负责人迈克·特纳做了精彩总结。根据本场发言,他指出遗产领域遭遇的三个新挑战,即气候变化、城市的新维度和新尺度、以及对历史性城镇景观的层积性至关重要的时空连续性。为了建立更为全面和综合的 "五重螺旋"模型,我们需要在现有的四类工具(公民参与、知识和规划、监管系统和金融)之外,增加一个生态系统工具。他最后强调,为了实现跨学科研究,我们必须超越对传统知识的应用,对新的和现有的概念进行改进、调整和整合。由此,才能让遗产不仅仅是代表过去,更是面向未来。
供稿:大会工作组 |
当前位置:首页
Copyright © 2009-2012 World Heritage Institute of Training and Research-Asia and Pacific (sha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