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至24日,中心举办了关于“历史性城镇景观方法: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融合——亚洲规划经验”的在线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在亚洲的规划实践和城市政策的背景下,重点关注HUL的目标,即城市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相融合的情况。会议特别讨论了保护已经成为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发展和生活品质改善间平衡的一大战略,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历史地区和新城区(包括世界遗产城市)内生活条件的现代化已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一个主要问题。
通过本次研讨会,实现HUL方法在亚洲地区的进一步推广,并提供有关综合性方法的各种案例,从而推动规划实践、项目设计和治理机制的完善,确保遗产价值的保护和有品质保障的新项目的开发。“历史性城镇景观方法”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中心)一直以来关注的重要议题。作为一个教科文组织二类机构,我中心自2011年《建议书》通过以来,在世界遗产中心的支持下,通过举办各类研讨会、培训、城市试点项目和出版物发表深度参与了《建议书》的推广和应用。本次研讨会也是WHITRAP中心进一步推广HUL方法和国际议程的又一举措,包括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SDG), 《新城市议程》,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文化-城市未来:文化促进可持续城市发展全球报告》,报告中提出了一项以人为本的方案,即“ 人、场所、政策(3-P)”三位一体,进一步强调了把文化维度纳入城市政策的重要性。
此外,这次研讨会意在为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正在进行的关于如何运作HUL 和促进其落实的讨论作出贡献。这次研讨会是中心今后将开展的一系列新的 "HUL "活动中的第一个。
来自中国、日本、马来西亚、印度、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和法国等七个国家的21位高级专家,以及教科文组织、联合国人居署的代表参加了这两天的研讨会。有近100名与会者参加了线上研讨会。
四个主旨演讲为会议开场,随后是三个分会议,每个分会议围绕一个特定主题,包括:(1) 宜居性;(2) 城市形式;(3) 治理结构。六位主持人和报告人主持了圆桌会议和问答环节,并对每个会议进行了总结。报告人还在研讨会结束时最后的全面总结会议上提出了他们的见解和结论。
会议上当前营造城市环境的所有参与方彼此间展开讨论,并基于HUL方法的4类工具,包括:公民参与手段、知识和规划手段、监管制度、财务手段,展示各自的案例和经验。
发言者需要思考决策、规划过程以及其他工具可以使得遗产在动态的可持续城市发展过程中得以利用,同时让社会经济目标(推动变化的主要力量)与保护目标相一致。并且探讨,如何确保遗产价值及其内在属性对历史地区的更新以及当代开发项目的设计产生积极影响。
会议开场环节提供了教科文组织对世界遗产和发展的看法,特别是对HUL、《新城市议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这几个议题。WHITRAP则介绍了中国对过去几十年城市保护和发展的看法以及即将出台的国家战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介绍了亚洲的趋势和挑战,特别是亚洲大都市的演变。联合国人居署讨论了大都市的生活质量问题,强调了经济突发事件,特别是新冠疫情对旅游业收入的影响。
分会1旨在针对建成遗产和历史环境内的新建筑,探讨如何在建筑和社区层面提升城市区域的宜居性,以及拆除方式的替代性方案。通过曼谷、北京和雅加达的例子,三位发言人谈到了这一议题面对的问题和挑战,例如破败的历史环境中生活条件的现代化,居民住宅保护,在过分拥挤的环境中应对人口密度问题和去密度化,新城区的密度和城市形态问题,兼顾建筑规范和法规等问题的思考。他们的发言反思了所提供的服务,居民、当地社区、通勤者以及短期居留者的诉求和需求,增强场所精神,以及促进和加强青年创造力。
分会2重点讨论城市形态和城市功能。发言者们提供了日本、上海(中国)、乔治镇(马来西亚)、巴拉瑞特(澳大利亚)的例子,说明不应将城市遗产从不断发展的活态城市中孤立出来思考。在城市景观中,保护区域常常呈现为零星的岛屿。新区的建设往往非常标准化,不足以适应社区需求。他们分享了各自在联结历史地区与新城区方面的相关经验,以及在大尺度范围内城市景观类型的营造。他们探讨了规划工具如何推动遗产保护,以及引导性保护准则如何塑造新的景观。在探讨保护和设计新的城市形态的同时,会议还讨论了人的需求的满足、城市功能、公共服务的获取,以及区别于单一功能地区的混合用途社区的战略制定等。
分会3 谈到了针对城市发展的治理模式、战略愿景以及发展新方法新途径。会议背景为人居二会议(1996年6月3-14日,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强调了城市日益增强的作用和重要性,以及全球范围内去中心化进程。当今世界,各职能部门间的相互割裂和孤立普遍存在,从联邦到国内和地方层面,各层级优先项和兴趣点之间的协调成为主要的挑战之一,尤其体现在短期目标方面。无论城市大小,治理,即制定长期战略愿景的决策过程都是一个重要挑战。发言者们分享了创新方法的案例,并探讨了趋势和挑战,他们介绍了各国针对社区福祉,支持经济多样性,确保问责和更具包容性的决策过程,探索了诸多实验性的工具、措施、战略,及它们的进一步发展。他们详细介绍了印度尼西亚的国家政策,解释了如何通过波尔多的创新设计和治理程序实现历史区域和新区之间的连续性,并讨论了在过度发展背景下确认大都市遗产并赋予其作用的挑战。通过他们的发言和随后的圆桌会议,与会者讨论了如何转向更综合的方法,以及需要哪些工具、措施和战略来实现这一目标,其关注的重点是福祉、社区、支持经济多样性。他们强调,需要确保问责制和更具包容性的决策过程,对其进行测试并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