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遗址博物馆建设的历史回顾 |
发表时间:2016-09-10 阅读次数:354 |
我国历史悠久,有众多的文化遗产,其中考古遗址和建筑遗迹很多。为了保护这些文化遗迹,人们尝试着采取了许多的方法:回填,原地保护,原地复制等。
这些措施中,在原地揭露遗址,短期的保护和长期的保护是最困难的。短期的保护如进行的考古发掘,长期的保护如修建博物馆等。
对于考古遗迹的原地展示,一般采取修建保护性建筑的措施,因为遗址露天存放,破坏的速度非常快。既然要修建保护房,那么保护房的设计和施工,就是文化遗迹保护中非常重要的步骤。
我国在建国后,为了保护考古遗址,也修建了许多的保护性建筑和博物馆,而且各个历史时期,随着对遗址保护的认识不同,模式不同,很有必要进行总结。
1978-1990。改革开放的前期,经济发展,但是在文物保护上与国外的交流不多,博物馆的建设,以文革后期发现的兵马俑坑的博物馆建设为代表,这个建筑得到了政府的关注,修建的也很有气派,使用钢框架,玻璃封顶。虽然是这样,也没有在环境控制方面取得多大的改进。
1990-2008。改革开放发展到九十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博物馆建设呈飞速发展的趋势,到了九十年代后,各地分别修建了陕西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河南博物院等,开始了我国博物馆的升级过程。遗址博物馆的建设,也迈上了新的台阶。在这个阶段,开始与国外进行交流与合作,如借鉴日本高松冢保护实例,在国内被普遍接受。
我国的遗址保护建筑,分为临时性的和永久性的。考古遗址的发掘,主要采取临时性的保护棚;永久性一般是为遗址博物馆设计。
我国的遗址博物馆建筑和保护房的设计,目前还是探索阶段,虽然吸收了一些西方遗址保护建筑的经验,但是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遗址在自然环境的破坏,各种自然因素的作用,什么样的环境条件适合遗址的保护,什么样的保护房能与环境很好的协调,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
来源:摘编自“亚太世界遗产网” |
下一篇: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风险管理原则
|
当前位置:首页
Copyright © 2009-2012 World Heritage Institute of Training and Research-Asia and Pacific (sha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