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地公共空间与社区文化的相互塑造 |
来源:Heritap 作者:寇怀云 发表时间:2024-03-18 阅读次数:378 |
遗产地的公共空间 遗产地的公共空间是指遗产地内向公众开放并供公众使用的区域。遗产地的公共空间有多种形态,比如劳动和生产的公共空间、交流和社交的公共空间以及宗教活动的公共空间。这些公共空间的共同点是都承载着当地的文化。公共空间的多样性是社会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空间形态的生成逻辑可以通过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来理解。生产方式是一个基础,是生活形态的根本,不同的生产方式形成不同的生活形态,也就是生活活动的内容、形式、条件、环境等。生活形态又塑造了文化形态,文化形态是生活形态的升华,它受到生活形态的决定和影响,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生活形态的认识和评价。空间形态是文化形态的一种具体化,它受到文化形态的指导和影响,也反映了人们对文化形态的实践和创新。
图1 空间形态的生成逻辑 公共空间既可以通过自然演化形成,也可以通过人工规划形成。贵州大利侗寨的公共空间是自然演化形成的,与周围环境互相适应。而都江堰西街的空间是按照保护规划,经过人工干预形成的。通过研究比较这两个案例,可以更好地理解遗产地公共空间的形成过程及其与社区文化的相互塑造。
侗寨鼓楼坪 侗族村寨的鼓楼广场是一个典型的自然演变形成的公共空间。
侗族是中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交界地区。侗族人民创造了非常独特的文化,比如侗族大歌于2009年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的村寨侗寨在2013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侗寨的建造过程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在选址阶段,侗族人会选择地势相对平坦、有河流流过、群山环绕的山谷。选好址后,人们会先建一座鼓楼,请来“萨”(侗族的祭司),并划定一些不可以建设的区域,主要是为了保证粮食的耕种。在建好鼓楼之后,民居开始陆陆续续地围绕着鼓楼建设,并且按照习俗,民居要尽量紧靠着既有的建筑来建设。随着寨子的人口增长,如果适宜建设的土地不能够承载新的发展,村民会寻找新的适宜生活的山谷开始重新建寨,这就是一个“分寨”的过程。
图2 侗寨的建设过程 侗族以鼓楼为中心进行建设是侗族的社会组织结构的空间表现。侗寨,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一种封闭的房族社会。一个房族就相当于一个大的家庭,鼓楼就相当于这个家庭的厅堂。民居围绕着鼓楼来紧凑布局,家庭内部的一些功能转移到了鼓楼广场。所以民居本身不太需要很大的厅堂或者是院子,鼓楼成了人们公共活动的中心。 鼓楼广场已经成为侗族人民生活中一个复合的活动中心。鼓楼经常与祭萨的萨坛、传统的戏台布置在一起。人们在生产的闲暇时间聚集到广场上交流攀谈。这种攀谈和交流本身也是舆论的生产,对社区的稳定和居民的身份认同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图3 鼓楼广场的日常活动 节日或祭祀活动也在鼓楼广场上举行。现在的节日庆祝和祭祀活动经常与旅游活动相结合。侗族人民意识到自己独特的文化对国内外游客的吸引力,在举行重大的节日时开始有意识地邀请一些其他区域甚至是其他国家的人来参与。这对于宣传侗族的文化和价值观有很大的作用。
图4 坪坦侗寨的祭萨活动 由鼓楼承载的宗教仪式、日常交流和旅游接待这些活动,混合了日常生活和生计。社区的文化和集体的认同在这样的一个空间里面得到不断的加强。人们对于公共空间产生了内心的认同和尊重。他们不会去侵占这个空间,始终会保留这样一个公共交流的场所。侗族的鼓楼和鼓楼坪在侗族人心中有一定的神圣性,是他们身份认同的一个最重要的要素。
图5 侗族村寨文化景观的空间结构 都江堰西街的灾后重建 都江堰西街的空间形态不同于侗寨的圈层结构的空间,是顺应着古道的线形空间形态。作为松茂古道的起点,西街是一个多元化的文化和宗教交流中心。西街的西部四川风格乡土民居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顺应自然、因势利导的哲学思想。
图6 西街历史街区的线性空间 2008年,西街在地震中受到了比较大的冲击。据当时的评估,约有一半的房屋需要进行修缮。最初的修缮计划是拆除古城墙边的临时搭建,并根据传统的形式新建一个建筑。 然而,在开始施工过程前,规划师们发现当地社区的群众对这个公共空间特别感兴趣,居民们在这里交流、运动。基于这种情况,规划师和市政府重新规划并决定保留这片公共空间。在拆除临时搭建后,施工人员按照古城墙原本的肌理和工艺对其进行了修复和清理。
图7 西街历史街区重建规划图 修建完成后,公共空间立刻被注入了多样的功能。过去,西街狭窄的线性空间缺乏这样一个公共交流场所。现在,居民们集在这里交流、打麻将,商贩们沿街做生意。随着新空间的开辟,西街的居民们感到这样的公共空间非常值得珍惜并自觉地维护环境。比如,一些年长者主动维护西街的秩序。
图8 西街的公共空间 西街历史街区的例子说明了空间和文化互相影响的过程。它既保留了一些原来的文化,也承载了一个新的文化。都江堰西街的灾后重建顺应了社区的需求,也为西街的发展带来了活力。遗产地的公共空间是社区文化需求催生的空间,同时也承载和塑造了新的社区文化。
图9 西街历史街区文化景观的空间结构 总结 |
上一篇:澳门历史城区广告店招指引
下一篇:文化和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
当前位置:首页
Copyright © 2009-2012 World Heritage Institute of Training and Research-Asia and Pacific (sha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