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纪念《世界遗产公约》50周年之世界遗产对话系列活动第4期:“世界遗产、气候变化和韧性”顺利召开
作者:MN. Tournoux  发表时间:2022-09-27  阅读次数:1385

第四期纪念《世界遗产公约》50周年世界遗产对话活动于2022年9月14日举办,主题为:世界遗产、气候变化和韧性——遗产作为气变威胁下的保护对象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方式。

会议视频请访问:http://heritap.whitr-ap.org/index.php?classid=12497&id=39&t=show

0横版封面


01 会议背景


WHITRAP上海中心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联合主办了为期6个月的线上系列对话活动,其成果将于11月15日至16日在“世界遗产与城乡可持续发展——基于人文的韧性与创新”国际会议上进行分享。

第四期对话活动由WHITRAP上海中心项目主管Marie-Noël TOURNOUX女士和穆星宇博士联合组织。活动邀请了七位来自亚太地区和北美地区的专家就世界遗产、气候变化和韧性的话题分享他们的观点,他们是:

  • Patricia O’DONNELL,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际园林建筑师联合会文化景观科学委员会主席
  • 刘耕年,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 Erin ROSE,Gunditj Mirring传统原住民业主公司执行官
  • 李锦生,中国城市规划高级专家
  • 李昂,海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 Diane MENZIES,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际园林建筑师联合会文化景观科学委员会成员
  • 宋峰,WHITRAP北京中心副主任
嘉宾合照
嘉宾合照



02 开幕

首先,Marie-Noël TOURNOUX欢迎了各位参会嘉宾和听众,并介绍了本系列对话活动的目标,即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分享和推广亚太地区遗产保护的思想、知识和经验,促进对“下一个50年:世界遗产作为韧性、人文和创新的源泉”的畅想。第四期对话旨在探索能保护那些受到气候变化威胁的遗产的工具,并讨论在危机时期遗产如何成为在实践中应对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以及在遗产保护领域本身之外缓解气候变化的手段。她回顾了70年代关于人类环境和限制增长发展的国际讨论,强调了在应对气候危机和重新思考保护与发展之间关系这两方面上,我们需要重点反思遗产的作用和功能。

1



03 会议主题介绍

穆星宇博士介绍了第四期对话的主题:世界遗产、气候变化和韧性——遗产作为气变威胁下的保护对象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方式。

2

首先,穆星宇博士介绍了《世界遗产公约》及其第11.4条,其中提到“灾难和灾变;严重火灾、地震、山崩;火山爆发;水位变动、洪水和海啸等”。她描述了有关气候变化概念的演变、涉及的主要组织、现有的国际法定工具,以及与遗产特别是世界遗产相关的行动。她详细介绍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该委员会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关气候变化现状,还介绍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该公约是目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最重要的公约之一。发言人详细介绍了两者之间的对气候变化定义的区别。

发言中还介绍了世界遗产领域对气候变化对反应,世界遗产委员会如何密切监测气候变化对世界遗产的影响和威胁,并进行了实地研究。根据IUCN两份报告来看,世界遗产地正在遭受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且时间已越发紧迫。

她进一步介绍了世界遗产中心就气候变化对世界遗产的影响这一观点已达成基本共识并如何开展行动。世界遗产中心提供了一系列在国际层面、缔约国层面和遗产地层面实施的遗产应对工具(风险评估工具、气候适应性框架、气候减缓框架、能力建设和知识共享工具),并获得了相关经验,根据当地人的知识和智慧,选择与保护遗产地价值相适应的碳中和方案,加强当地部门与国际议程、公约之间的协同作用。



04 “Pecha Kucha”6分钟发言

Patricia O'DONNELL(预录制视频发言)讨论了《城市遗产、气候变化和韧性:作为解决方案的城市开放空间》。她特别强调了大自然本身(例如植树)如何有助于减轻气候变化对城市地区的影响。

 



刘耕年教授介绍了《从地球演变历史过程理解世界遗产与气候变化》,详细介绍了地球演变的过程,分析了中国地理与气候格局,以及在此基础上叠加的全球气候变化,会对自然与文化遗产造成威胁的主要因素、危害程度、特点与规律,提出就全国尺度而言,要考虑地形格局、温度和降水。

4

Erin ROSE在她的发言《布吉必姆文化景观》中,介绍了该遗产地的价值,其传统的水产养殖网络和水资源管理系统,并阐述了该遗产地主要在监测和管理系统上所面临的挑战。


李锦生老师以山西为案例,介绍了山西的气候特征和在这片土地上的遗产,以及近年来气候变化(高温干旱、短时间强降雨等极端气候的交替出现)对山西建筑遗产的影响。最后,发言人介绍了山西采取的应对举措,包括开展案例研究和评估、引入新技术、加强日常监测、建立保护联盟、强化应急措施预案,以及加强遗产保护相关立法工作等。


李昂副教授,作为一个法学领域的老师,全面介绍了从国际层面到地方层面的法律框架。他谈到了法律体系中不同的概念方法以及制定和实施适当的法律框架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7

Diane MENZIES在《拯救地球的紧迫性——调整旧的对变化的认知以保护我们的遗产》的发言中,介绍了她多年来如何观察环境变化,提出需要调整旧知识来保护我们的遗产,要在理解人类和遗产、有生命的物质和无生命的物质、物质上的和形而上学的等多个层面的基础上,改变我们对遗产保护的认知。


宋峰老师的发言是《辩证的视角:气候变化与世界遗产的相互关系》,介绍了气候变化对世界遗产带来的消极影响,以及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采取的积极措施。随后,发言人还探讨了世界遗产在气候变化治理中所承担的角色和功能。

 

 


05 圆桌讨论

主持人穆星宇邀请嘉宾就以下两个问题进行讨论:

1)什么方法可以帮助世界遗产应对气候变化?

2)在更广泛的背景下,世界遗产是否能够成为一种应对气候变化的方式?

10

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对遗产的影响这一关键问题时,嘉宾讨论了地球数十亿年的物理演化、人类对环境的数千年智慧,以及人类对环境的数百年管理,提出应制定相关政策、准备应急和危机应对措施,并加强对遗产地的监测。

嘉宾们还强调了来自不同社会群体的人们由于对人类在宇宙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有着不同的理解,导致他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利用环境资源等有着不同的观点。然而,这些不同的观点影响了管理资源和应对气候变化威胁的方法,还定义了人类对地球的责任,人类不仅需要为自己负责,还要为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影响负责。基于这些理解,需要多方面多角度来思考遗产的作用和功能。

所有嘉宾都强调了完善制度框架的重要性,以及同时使用高科技和传统知识系统进行详细研究、评估气候变化和其影响,因为传统工具和现代技术都可以促进对环境的监测。与此同时,科学研究和观察不仅是自上而下的,还需要公众的参与,公众也肩负着对遗产进行观察、维护、监测和教育相关的责任和义务。

讨论中还强调了需要建立健全且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机制,这同样应进一步结合新型的和传统的体系。同时,缩小全球和地方法规之间的差距也是非常重要的,其中,人力、财政资源,以及实施管理相关体制和法律工具的能力是关键问题。

嘉宾们还提到需要进一步研究并指导地方如何应对因自然或人为威胁而消失的遗产。

在整个讨论环节中,嘉宾们都有强调加强相互联系的必要性,因为遗产和环境在很多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并涉及到不同的利益相关方。



06 总结

最后Marie-Noël TOURNOUX总结了本次会议的要点,本次会议展示了在研究气候变化和制定相关法律框架和工具时,将现代和传统知识体系联系起来的作用和重要性,强调了评估和监测对世界遗产地影响的重要性。同时,讨论中嘉宾强烈主张优先研究气候科学、遗产韧性和其弱点,要将自然本身作为减轻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影响的一种手段。另外,人类作为受益者和利益相关者,在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遗产价值的管理、遗产知识的发展和传播方面。

 

下一期纪念《世界遗产公约》50周年世界遗产对话活动将于2022年10月12日举办,主题为大型世界遗产。

 

 

 

 

供稿:Marie-Noël TOURNOUX

排版:计振江(实习)

Copyright © 2009-2012 World Heritage Institute of Training and Research-Asia and Pacific (sha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