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都江堰西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性改造实践
来源: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发表时间:2013-02-28  阅读次数:5284

西街的保护性改造项目是在5·12大地震灾后重建背景下进行的,在政府、居民和规划的几方合力推进下逐步展开,在重建政策与居民利益、实施模式与保护要求等方面进行了创新的尝试。

第一,西街政策决定了居民参与保护性改造的机制。首先,居民可自主选择去留(异地置换安居房,或留下参与自建);其次,选择留下自建,则以院落为单位成立业主委员会,按照物权法的规定行使业主的权利义务,做出改建决议;另外,居民可参与局部规划方案、住房设计方案,参与决定改造方式。在项目策划到实施的过程中,政府对规划目标的认识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最初的全部拆除重建,逐步认识到历史文化街区需要一批完整保留的传统建筑,并进一步出台配套政策以支持建筑保护。

第二,规划确定了“渐进演变”的原则,以防止大规模、一次性的保护工程损害街区的多样性和出现过度的商业化,造成“保护性的破坏”;同时结合重建政策和重建需求提出了在实施中“居民参与,规划优化”的参与型规划动态调整思路,以避免统一的重建政策可能带来的“标准化”,并实现原住民的自主重建和延续西街人脉的社会发展目标;针对实施过程中居民改造意向与重建政策的差异和观望僵持的态度,进行了“试点带动”的动态实验,使意向参与重建的居民真实体验重建和修缮后的房屋品质,并分项核定建筑标准和建造成本。

第三,通过政府和社区宣传讲解政策及规划师建筑师入户沟通,西街居民逐步接受改造方案;居民的厨卫配套、管线入户及建筑高度、采光等居住功能需求得到满足;历史遗留的产权不明、搭建确认等问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也以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为原则得到明确的处理。

西街这种多元主体的更新模式既不同于原先简单的大拆大建,也不同于一次性的风貌整治工程,“保护遗产、传承文明、改善设施、居民受益”的规划理念逐渐为政府、民众及社会各界所认可,这必将是旧城更新的发展大势。

 

 








Copyright © 2009-2012 World Heritage Institute of Training and Research-Asia and Pacific (sha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