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巴基斯坦卡布鲁王宫的再利用保护项目
作者:Wajahat ALI  发表时间:2011-10-21  阅读次数:4292

View of the restored Khaplu Palace in all its splendour (year)

    作为遗产再利用项目,巴基斯坦卡布鲁王宫建筑群 (KPC)改建为宾馆并于2011年7月11日开始试营业。宾馆配有21个房间,以及展示当地传统巴尔蒂工艺品的展览空间。该项目由巴基斯坦阿迦汗文化服务部(AKCSP)负责实施,是巴基斯坦阿加汗文化信托基金组织(AKTC)阿加汗历史文化名城项目(AKHCP)的执行机构。AKCSP目前的工作重心集中在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与拉合尔致力于将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利用转型为社区发展的资源,罕萨的巴尔蒂和Altit堡垒、巴尔蒂斯坦的希格尔城堡和卡布鲁王宫,拉合尔的古城墙再利用项目以及该地区的文物普查都是近期的工作重点。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其他国际奖项,凭借在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和巴基斯坦北部的遗产保护工作,AKCSP已经获得了10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项。

 

    卡布鲁皇宫坐落于贫瘠的荒漠高山上,毫无疑问是巴基斯坦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地区喀喇昆仑山脉最典型的皇家宫殿。 它建于1840年,早期遗址高600米位置是一座堡垒,现在仅保留了小部分遗迹。宫殿的突出价值在其建筑质量,既符合了美学的要求又不失为一个传统建筑的典范。

 

 

 

    宫殿高四层,建筑主体采用实木榫卯结构并填充泥浆和石头混合物予以牢固。错综复杂的空间布局,装饰华丽的木质阳台,精美的外廊屏风,雕刻细致的木质柱子、饰带和窗户以及有各式各样饰纹的木质天花板,这些精细而巧妙的细节使该建筑在这个地区变得独一无二。在建筑群中记录了不同时代建造的附属建筑,这也是重新修复的目的所在。

 

 

 

 

 

    卡布鲁宫殿的再利用草案中,主要将其作为博物馆来运营,同时提供较高档次的居住设施。考虑到宫殿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因此方案中强调将外界的干扰降到最低程度。宫殿里为居住专用的空间略小于博物馆。大部分客房并未因为兼顾其原真性和真实性而降低了功能性。所有缺失的组成部件尤其是顶部的敞廊,都根据历史记录的基础上进行重建。由于腐烂的木料、雨水和进水口的腐蚀导致建筑结构及其木构主体受到了严重威胁。通过仔细地文献调查、慎重地结构分析,替换了腐朽的部分,合理地添置了建筑构件以满足必要的变形,解决了以上种种问题。在工程中详细记录了建筑修复现状,并作为典型案例予以借鉴。

 

 
 

    现代设施的安装充分考虑了该建筑独特的外部格局和内部肌理。然而,最具挑战性的部分是皇宫现代化的浴室。这些浴室纵向每层都安排在相同的位置上,而原来这些空间是用来堆放肥料的,由此可以发现浴室的设计和布局现新旧对比鲜明。

    将博物馆建在王宫里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因为建筑是见证历史、文化、艺术以及巴尔蒂斯坦建筑工艺的重要资源,由于年代久远,其无论在文化,历史和美学价值方面都显示了其重要性。这为提高当地的文化底蕴,具有里程碑意义,因此它可以作为当地的文化中心。那些展出的当地出土的史前古器物,均来自不同时期,特别是从佛教时代起,卡布鲁王宫借鉴西藏、克什米尔和巴尔蒂各自独特之处,将其融会贯通,体现在卡布鲁王宫的建造中。这使游客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全观当地的文化及其演变过程。

 

  
 

    在整个项目中,王宫的附属建筑物也同样被考虑在案,如Darbar Khar and Hjta Khan的旧马厩。对其一幢附属建筑物Chamantsa进行了重建,拆除另一年久失修的居住建筑并代之以新结构建筑。Darbar Khar转换为餐厅或会议。考虑到原来建造Chamantsar Khan时并未打桩,于是对其重建计划经过了仔细的文献研究,以保护其形式和场所精神。古老的马厩Hjta Khang被保存了下来,同时在原址重新演绎了其承载的故事。

 

 

    皇宫的整体室内装修力求保护历史性和原真性,同时提供一种能穿越历史的文化体验。通过广泛使用白杨木,石头,土砖和泥土等材料来实现本土材料和技术得到推广。以生长迅速的白杨木取代生长缓慢的针叶木,是为了促进传统建筑技术更能经受时间的考验,如气候、温暖和文化适应等考验。

    同样,王宫的保护也需要最高标准。例如,此次使用了测量精准的EDM设备---全站仪,这在遗产保护领域尚属首次。另外,保护工作秉承了《威尼斯宪章》,《雅典宪章》,《奈良文件》,《布拉宪章》等章程中强调的真实精神。注重原真性,在对传统建筑进行整修时尊重原真性从而实现对建筑文化重要性最小的冲击。在大多数情况下,“原真性”主要采用重现过去的使用方式,为了避免直接复制旧建筑,通过将新建筑的建造和装饰注入历史元素从而展现曾经的痕迹。

    简单地说,这个项目将是一个创造就业机会,完善市场环境,改善对环境和文化遗产地管理,促进当地的技能和工艺的催化剂。最重要的是,能重新唤起当地人民的自豪感和认同感,而在当代,这已非常罕见。

The site technical team and workers (2010)


■ 图文供稿/ 阿里(巴基斯坦)

Copyright © 2009-2012 World Heritage Institute of Training and Research-Asia and Pacific (shanghai)